[要點] 土地承包應當遵循的原則之一為,承包方案需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村民委員會不遵循該原則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無效,村黨支部更無權發包土地。 [案情] 原告:于某,男,1955年7月30日出生,漢族,住乳山市乳山寨鎮。 被告:李某,男,1970年4月6日出生,漢族,住乳山市乳山寨鎮。 原告于某因與被告李某土地承包合同、賠償損失糾紛一 原告訴稱:2007年4月28日,原告承包了村里二畝土地,秋季種植小麥。2008年春,正值小麥生長時期,被告對原告種植的小麥噴灑農藥,致小麥大面積死亡。后被告毀麥,在原告承包的土地上進行種植,侵害了原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原告交了承包費后不能經營,又不能獲得種植收益,給原告造成極大損失。現起訴要求被告停止侵害、返還原告承包經營的二畝土地,并賠償損失2100元、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被告辯稱:其耕種的是自己的土地,原告沒有損失,不同意賠償。 經審理查明,原、被告所訴爭的土地系乳山市乳山寨鎮某村集體所有,2007年,在沒有遵守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確定的承包原則和程序,沒有經過該村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確定承包方案的情況下,該村村民委員會自行決定發包給原告二畝土地,該村黨支部委員會則經鎮黨委同意后將同一塊土地分給了被告,原、被告因耕種同一塊土地發生糾紛。 上述事實,有原告提供的村委會證明、承包費交納收據,被告提供的村黨支部出具的證明及證人證言在案為憑。[審判] 乳山市人民法院認為: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條規定,土地承包應當遵循以下原則:“……(二)民主協商,公平合理;(三)承包方案應當按照本法第十二條的規定,依法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四)承包程序合法。”第十九條規定,“土地承包應當按照以下程序進行:……(三)依法召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討論通過承包方案;(四)公開組織實施承包方案;……”。本案中,該村村民委員會違反農村土地原則和程序的情況下,將土地發包給原告,原告對土地的承包無效,故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故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條、第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于某要求被告李某停止侵害,返還原告承包經營的二畝土地,并賠償損失2100元的訴訟請求。 [評析] 為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維護農村土地承包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我國于2002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并于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農村土地承包法對土地承包的原則和程序作出了規定,第十八條規定土地承包應當遵循以下原則:(一)按照規定統一組織承包時,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權利,也可以自愿放棄承包土地的權利;(二)民主協商,公平合理;(三)承包方案應當按照本法第十二條的規定,依法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四)承包程序合法。第十九條規定土地承包應當按照以下程序進行:(一)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選舉產生承包工作小組;(二)承包工作小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擬訂并公布承包方案;(三)依法召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討論通過承包方案;(四)公開組織實施承包方案;(五)簽訂承包合同。 從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可以看出,農村集體土地的發包并不是村民委員會或者黨組織的任意行為,村民委員會作為農村自治組織,雖然可以代表村集體與村民簽訂承包合同,但只是村民集體民意的執行機構,而不能取代民意作出決定,違背土地承包的原則和程序而進行的土地發包是無效的。 而村黨支部,只是一級黨組織,是黨的機構,其職能是執行黨的決議,組織黨員進行活動等,它無權代表村集體發包土地。 因此,本案中原、被告分別從村委會和村黨支部手中承包土地的行為均為無效,原、被告對該塊土地都不享有合法的承包權,因而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侵害、返還土地并賠償損失因失去了合法的依據而得不到法院的支持。(通訊員?曹靈杰)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