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是以“廉政”為主題,圍繞“廉政”開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動。廉政文化具有陶冶道德情操教育功能,具備思想認識警醒性質,可以形成個體道德自律和社會化制約體系。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構建道德思想體系,其目的在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地位觀、權力觀、利益觀,促進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深入開展。
一、遠離“三種誤區”,深化廉政文化教育認識
當前,全社會對廉政文
化教育存在三種錯誤認識,很多的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都深陷這“三種誤區”。一是“廉政文化教育萬能論”誤區,持這種思想的人通常認為“腐敗的出現主要就是教育沒有到位,只要加強了教育,就不會出現腐敗”。其實,腐敗作為一種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社會現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廉政文化教育的缺失只是問題成因之一,教育絕不是解決腐敗問題的充分必要條件,教育只有同制度、監督共同作用,才能有效預防腐敗,也只有把教育擺到恰當位置,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這種論斷過分地強調廉政文化教育的主觀能動性,不符合客觀規律。二是“廉政文化教育無用論”的誤區。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對付腐敗只有嚴酷的法紀才管用,貪婪是人的本性,教育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種觀點將腐敗成因片面化,否認了道德教化對于預防腐敗的作用,忽視了外界柔性環境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無疑是十分錯誤的。無論何時,教育都將是黨風廉政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加強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礎性工作。”這一點我們必須始終堅持,而且要常抓不懈。三是“廉政文化教育政績論”的誤區。持有這種想法的人認為,在黨風廉政工作中,制度、監督、懲罰都是得罪人的“硬任務”,吃力不討好,還不容易出成績。而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則是一個靈活性很大的“軟指標”,既可以不得罪人,還可以通過“創造”各種花樣的教育模式,獲得上級領導的肯定,可謂“一舉兩得”。其實,這是一種“功利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嚴重違反了科學發展觀和科學政績觀的原則。抱有這種思想搞出來的“新教育模式”也一定是華而不實,對黨風廉政建設毫無裨益的。我們開展廉政文化教育,必須走出這“三種誤區”,我們要懷有對黨的事業高度忠誠和對干部隊伍的高度責任,用全面發展的理念要求開展廉政文化教育,而決不能片面地想問題、干事情,要把廉政文化教育納入整個干部隊伍的科學發展、良性循環體系之中,進一步增強全體干部的道德修養,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堅守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地位觀,模范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堅決抵制各種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