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春外國語學校的一場保送考試引發家長和同學的廣泛質疑,不少平時成績平平甚至經常排在全年級倒數的同學,成績突飛猛進,憑借這次考試一舉獲得了保送資格。“飛躍”而上的同學有些平時愛打麻將、打桌球,有些成績一直墊底。但他們要么是教職工親屬,要么家庭殷實。當著家長的面,學校有關負責人曾表示這一情況“疑似作弊”,并允諾徹查,爭取重考,但次日就表示不再重考。(12月12日《濟南時報》) 按照正常規律,即使“超水平發揮”,平時成績平平甚至經常排在全年級倒數的學生也很難“化腐朽為神奇”,一下躍居前幾名。除了作弊,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學生懷疑有人作弊,除了基于上述常識判斷,還有一個重要線索,那就是這些“超水平發揮”的學生要么是教職工親屬,要么家庭殷實。恐怕再也沒有比這更合理的解釋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唯有“家庭背景”。 教育腐敗遺患無窮。 “家庭背景”讓“保送生”變成“包送生”,本來是孩子之間的競爭,卻演變成了一場“拼爹游戲”。在激烈的競爭和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面前,一些教職工親屬和家庭殷實的學生家長,開始動用手中的權力或財力打通各種關節,這是對教育公平的最大侵害,是無恥的行為。考試失去了公平競爭的本義,結果,平時不學習、打麻將、打桌球、成績墊底的學生居然取得了保送資格,這對那些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的學生而言,不僅不公平,還會對他們的人生觀產生極其負面的影響。 提到“拼爹游戲”,我們不得不說一說“高考加分腐敗”以及“官二代內招”現象。去年,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大多來自權勢家庭,引發社會各界質疑;前不久,海南三亞市社保局局長的女兒在三亞市小額貸款擔保中心招考考試中,以行政職業能力測試99分入圍,其成績的真實性和身份遭到懷疑,經查果然存在作假行為。“拼爹游戲”為何屢屢上演?怎樣才能終結“拼爹游戲”?讓孩子們干干凈凈的競爭?我們應該給孩子們一個交待。 |
上一篇:“貪官殺死情婦”,很黃很暴力
下一篇:多給“公務自行車”打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