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一五”期間,我市緊緊抓住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這個核心,把加快集中供熱建設放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位置,進一步提升城區集中供熱能力,為百姓溫暖過冬提供了熱源保障。據了解,過去5年是我市集中供熱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 城市供熱新體系建成 “十一五”期間,根據供熱發展規劃,我市加快推進熱源和供熱管網建設,建立起以熱電聯產為主體,大型區域鍋爐房為輔助,清潔能源為補充的城市供熱新體系。我市供熱工作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從而極大提高了我市人民的生活質量。 據了解,5年來我市供熱發展創造了“六個歷史之最”, ——投資總額最高。5年來,各類供熱項目總投資達到80億元。 ——熱源建設力度最大。5年來,全市共建成華電青島發電廠2號機組改造、熱電集團錯埠嶺熱電廠、李滄東熱電廠、東億供熱中心建設等20個熱源項目,熱源由城市兩翼向中心輸送,實現了新建、擴建熱源的歷史性突破,新增供熱能力6300萬平方米,極大地提高了熱源保障能力。 ——換熱站建設數量最多。5年來,全市新增換熱站507座,換熱站總數達到1022座,其中,市區換熱站758座,市內四區換熱站485座。 ——管網建設里程最長。5年來,全市新增供熱管網3036公里,供熱管網總數達到4940公里,其中,市區3500公里,市內四區2800公里。 ——新增供熱面積最多。5年來,全市新增供熱面積5544萬平方米。集中供熱面積達到9500萬平方米,其中,市區集中供熱面積690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62%。市內四區供熱面積4700萬平方米,較2005年年底的2152萬平方米,增加2548萬平方米,翻了一番多,超過前13年發展總和,集中供熱普及率由36%增長到68%,是我市自1992年實施集中供熱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 ——供熱惠民面最廣。5年來,全市新增供熱用戶69萬戶,其中,市內四區新增32萬戶。 高科技管理確保供熱安全穩定運行 “十一五”期間,為了確保供熱安全穩定運行,我市建立了管理、巡檢、應急“三位一體”的安全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了供熱規范化、精細化、數字化管理水平。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確定“兩聯三線”的布局原則,將全市劃分為9個供熱區。加快推進供熱由“單網”運行向“環網”、“聯網”運行的轉變,做到各區域熱源互補,提高運行保障能力。重點實施了青島熱電集團、開源集團、華電熱力等“環網”聯絡點的建設,極大增強了熱網應急調配能力。 5年來,我市健全了供熱安全管理機制,形成條塊聯動的網格化體系,實現“全覆蓋、全過程、全控制”的安全生產管理模式。同時,建立供熱應急預警保障機制和事故應急處理機制,完善極端惡劣天氣情況下“黃、橙、紅”三級預警方案。組織各供熱企業完善應急搶修隊伍,確保供熱期間人員、設備、機具24小時到位。 “十一五”期間,我市積極推進了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改造和新建居住建筑供熱計量管理工作。5年來,共對300萬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進行熱計量改造,有效降低采暖能耗,節約能源,改善室內熱環境質量,減輕了居民熱費支出。 優質服務情暖民生 “十一五”期間,為讓百姓溫暖過冬,我市再次對《青島市城市供熱條例》進行修訂,將最低供熱溫度由16℃調高到18℃,確立了供熱服務質量評估制度和供熱成本公示制度、明確熱費收繳的面積種類、提前5天進行試供熱等內容,為加強行業管理,提高供熱質量提供法律保障。 5年來,全市供熱行業全面開展了 “與民貼心、待民熱心、讓民舒心”的“三心”服務理念和“快研究、快落實、快辦理、快溝通”的“四快”處理機制,進一步推進了服務理念、方式、手段全方位變革,解決了一大批溫度不達標以及歷史遺留等方面的問題。據統計,如今,供熱行業一線員工規范化服務達標率達到100%,群眾滿意度達到99%以上。12319熱線收到的表揚電話增加105%,投訴電話減少79%。 5年來,我市還實施了“以人為本,看天供熱”的工作機制,如,在去年首次實行提前試供熱,市內四區及嶗山區供熱企業于每年11月3日開始點火烘爐,每年11月8日全面啟動提前試供熱工作,獲得了廣大用戶的支持與贊揚。本報記者 何 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