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進入2011年,從廣州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國科考人員在我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鉆探目標區內圈定11個可燃冰礦體,儲量約為194億立方米,顯現出良好的天然氣資源潛力,中國南海可燃冰勘探露出“冰山一角”。但也許沒有人想到,在中國可燃冰研究領域中,青島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地點,從人工合成“可燃冰”,到擁有一整套的實驗室檢測設備,成為國內權威的檢測鑒定中心。在中國可燃冰研究的進程中,青島的科學家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十年前人工合成可燃冰 坐落在福州路62號的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在周圍高樓大廈的掩映下并不突出。然而,國內實驗設備最完善的關于可燃冰研究的重點實驗室就在這里。 推開實驗室三樓的一個房間,海地所水合物實驗室負責人業渝光研究員正等待著記者。這一段時間,隨著“可燃冰”概念的興起,業教授這里又熱鬧起來,“2001年我們首次合成可燃冰的時候,熱鬧過一陣兒,新聞聯播都上了。后來2006年前后可燃冰被更多人所熟知,這里又是人來人往。最近應該算是第三次了。” 在一樓的實驗室里,記者見到了業渝光和他的同事們自己制作的第一套可燃冰合成設備,“雖然現在看陳舊了點,但當時都是我們自己設計制作的,其實功能很全面。”實驗室的劉昌嶺博士告訴記者,這套設備,可以清楚地看到可燃冰形成的過程,還安裝了超聲波探測裝置。“準確地掌握可燃冰形成和分解的條件,對尋找海底可燃冰,以及開采和運輸的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合成可燃冰的同時,業教授和課題組還得到了一張沉積物中可燃冰生成和分解的變化圖。從圖上可以明顯地看出,當釜內溫度下降可燃冰生成時,超聲波主頻突然增加;在生成的一段時間里頻率非常平穩;待到可燃冰分解時又降到了原來的頻率。這表明,借助超聲波主頻的變化,探測海洋沉積物中可燃冰形成的過程十分有效。 可以不夸張地說,就是從這間實驗室里,中國的可燃冰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的征程。 可燃冰全面檢測青島國內唯一 從2000年建立實驗室,十年的時間,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水合物實驗室已經成為國內該領域高水平的實驗室,也是國內唯一可以全面檢測鑒定可燃冰的地方。 “不管是2008年從祁連山發現可燃冰,還是在南海找到可燃冰,樣本都是送到青島來檢測鑒定的。”雖然實驗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業渝光一直表示,“我們只是綠葉,真正出彩的還是在野外勘探那一塊。” 其實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指導具體的實際應用。雖然人類已經知道在海底蘊藏著大量的可燃冰,但對它的勘探和調查卻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些基礎工作需要先在實驗室完成。“實驗室現在擁有國內最先進的設備,可以測定水合物的聲速、電阻、飽和度、滲透率、熱導率等物性參數。”劉昌嶺告訴記者,實驗室已經成功測定了我國首次在海域和陸域凍土區鉆獲的天然水合物結構。最近,實驗室又引進了高精度的XCT和XRD粉晶衍射儀等尖端設備,極大促進了實驗室分析測試技術的進步。 但業渝光告訴記者,可燃冰真正能被人類利用,還很遙遠。“可燃冰的形成需要高壓力和低溫度,要不就在深海海底,要不就是極圈附近。在開采過程中,怎么樣保存住它就是一大難題。”業教授告訴記者:“一旦溫度和壓力突破了可燃冰存在的極限條件,它就會很快分解。這樣一來,被水包裹著的甲烷氣體就會釋放到大氣層中。如果不顧后果地大量開采,不僅存在著安全隱患,而且甲烷氣體一旦揮發,很可能會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這也是我們‘十二五’的研究方向。”(本報記者 趙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