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5級地震頻發提示什么 ????未來2年的確不能排除再次發生7級地震的危險 ????1月19日12時07分,安徽安慶市發生4.8級地震,這已是2011年中國發生的第4次5級左右的地震。 ????前三次分別是:1月1日,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發生5.1級地震;8日,吉林省延邊琿春市發生5.6級地震;12日,南黃海發生5.0級地震。 ????南黃海地震和一周之后的安慶地震尤其引人注目。這兩次地震時,上海、寧波、合肥等人口密集區都有明顯震感。在互聯網上,安慶4.8級的震級廣受質疑。人們回憶起2010年曾有傳言安慶及周邊地區近期會發生地震,當時安慶市地震局負責人表示,“安慶境內近期不會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 ????“如果不相信我們的數據,可以去查看美國或其他國家地震部門發布的數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劉杰對《望東方周刊》說,這些數據在全球的地震科研部門里都有相關記載。 ????在中國,5級以上地震由國家級臺網中心公布,5級以下的地震由省級臺網中心公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在各地都設有臺站。劉杰很清楚地記得,安慶4.8級的認定“開了好幾次討論會”。 ????“這是很純粹的科學行為,”劉杰說。但近期的地震頻頻,“地震能夠預測”的深入人心與“地震缺乏預報”的殘酷現實,夾纏在一起助推各種“謠言”傳播。 ????2008年發生汶川8級地震,2010年發生玉樹7.1級地震,今后兩年會不會還有7級以上大震? ????5.3級以上“缺震” ????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的手機上,存儲著許多地震情況信息。“地震發生后大概幾分鐘,信息就會發到我的手機上。”此外,在他的一本簡裝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最近幾年每次地震的發生時間、地點和震級。 ????“未來兩年需要關注7級以上大地震的危險性。”孫士曾經擔任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首席預報員,按照他的經驗,對于近幾周中國境內頻繁發生的5級左右的地震,他認為是一種不正常現象。 ????據孫士提供的數據,近100年來,中國地震活動的年平均水平,7級以上地震為0.7次,6級以上為4.4次,5級以上為20次。這是地震活動的一個基本規律,即不同震級的地震頻次滿足一定的比例關系。 ????“現在這種比例關系受到了破壞。”他說,雖然2010年以來,中國的5級上下的地震頻度并不高,但從玉樹地震后,中強度地震在強度域的分布上是不正常的。2011年出現的這幾次地震,仍是5級左右,震級仍在這個檔級里。 ????按照孫士統計,除玉樹地震外,9個多月以來,中國大陸及近海發生了8次5級以上地震,都是5.0、5.1、5.2的震級,5.3以上目前沒有。“缺震明顯。”他說。 ????如果是在地質平靜期,這種不正常的現象或許不需要太多關注,但目前中國地質處于活躍期,因此孫士認為,必須要關注大震的危險性。但他并不愿意預測大震可能在哪些區域,理由是如果作出地域預測,就成了正式的地震預報,這屬于“違規行為”。按照規定,地震預報只能由政府部門發布。 ????近期的南黃海、安慶等地震都屬于長江下游-黃海地震帶,從元旦至19日,已發生了1個小震群活動、1次5級地震和1次4.8級地震,時間點集中。江蘇省地震局為此連續召開3次緊急會議,并向公眾發布近期江蘇陸地不會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的消息。 ????孫士同樣關注南黃海、安慶所處的長江下游-黃海這一地震帶,在他看來,如果安慶地震是發生在長江口,這一區域的地震帶活躍程度就顯得非常明顯。 ????大震形勢依然嚴峻 ????對孫士的觀點,劉杰并不完全認同。他認為,南黃海和安慶在一周內分別發生5.0級、4.8級地震,表示中等地震近期相對比較活躍,但震級水平不是很高。 ????“魯東至南黃海是中國大陸的一個活動地塊,是中國大陸東部地區相對比較活躍的地區,未來10年不能排除發生5、6級地震,但據我們目前掌握的資料,未發現發生7級以上大震的依據。”劉杰說。 ????為何5級左右地震頻發?劉杰說,自2008年來,中國先后發生了新疆于田7.3級地震、汶川8.0級地震、玉樹7.1級地震,以及多次6級地震,目前中國大陸地震活動5級左右地震比較活躍,可能與前幾年的大震頻發有關,是大震后的一種調整,并不見得就是下一次大震的前兆。 ????但孫士告訴本刊,汶川地震的前兩年,大小地震的比例就明顯不正常,整個2006年發生了9次5.0正負0.1級的地震,而在2007年卻明顯缺震,2008年就發生了汶川地震。 ????“每次大地震前都有異常表現,但異常表現的形式都不一樣。”孫士說。并不一定是一次大震后就有一個平靜期,然后再來一次大震,所以目前的地震形勢依然嚴峻。 ????劉杰不反對地震活躍階段“形勢嚴峻”的說法。他指出,從地震活動的角度說,中國進入大的活躍期是從2001年青海昆侖山8.1級地震開始的,直到現在,中國仍處于地震活躍狀態。汶川和玉樹地震,就是那次活躍狀態的持續。 ????“未來兩年的確不能排除再次發生7級地震的危險。”劉杰說。 ????權威性缺失狀態下還要不要預報 ????目前中國地震預測的成功率為:趨勢預測,即中長期預測,25%;短臨預測10%,而最為重要的7級以上地震的短臨預測,成功率僅5%左右。 ????地震預測似陷入尷尬。民間預測人士和官方專家眾說紛紜。地震到底能不能夠預測?地震局存在有沒有實際意義?什么時候能讓百姓免于地震恐慌?種種問題始終處于爭議中。 ????中國地震局預測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汪成民曾經對本刊說過:“地震這么大的事件,通過地震本身各式各樣的變異現象,從實踐中總結出來,可以做一種經驗性的預測。當然這種預測不是百分之百準確。” ????而劉杰認為,做地震預報,只憑經驗來判斷是不行的,因為每次地震發生的前兆情況可能都不一樣。汶川大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地震最高歷史記錄是6.5級,從沒有7級地震記錄,這已超過了“經驗”的能力。 ????為何地震預報領域的權威性極端缺失,其根本原因是制度還是技術?針對這一問題,劉杰說:“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地震預測,尤其是短臨預測水平,不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是非常低的,未找到地震活動的基本規律是地震預報權威性缺失的主要原因。這是目前的科技水平所致。” ????一個流行的說法是,西方已經不再做地震短臨預報,而中國在這方面雖然飽受爭議,卻仍要堅持實踐。“這個說法并不確切”,劉杰解釋說,西方國家在地震中長期預測方面一直在做,并且中長期預測結果納入到所在國家的法律中,指導房屋建設、重點工程的抗震設防等。這方面中國與國外是同步的,相關研究工作一直在進行,也是地震預測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地震短臨預測方面,劉杰說,中國目前采取的很多預測方法,也是從西方學習、借鑒過來的。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區別是,地震短臨預測在西方屬于一個學術探索,未納入政府體系,而中國成立有地震局,從事實際的地震短臨預報實踐。 ????“這個做法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所要求的,我們不可能完全放棄短臨預報實踐,僅通過加固房屋的抗震設防標準來對抗地震危害。”劉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