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昨日下午,市委副書記、市長夏耕參加了青島團對省政府工作報告的分組審議。他指出,青島將全面貫徹落實好《報告》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爭取各項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全省前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作出積極貢獻。 夏耕在審議中說,姜大明省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我省“十一五”5個方面重大成就的歸納,7個堅定不移的總結,5個實踐經驗和體會的概括,令人鼓舞;對“十二五”7個方面發展前景的展望,實現的目標要求,令人振奮;安排部署的今年8個方面工作,切實可行、要求具體,而且更加突出了保障民生和社會發展,我完全贊同這個《報告》和贊成《“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 夏耕說,“十一五”時期,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實施經濟文化強省戰略,全面推進“一線三點”工作思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全國發展格局中增創了新優勢,為“十二五”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五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青島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特別是隨著“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的推進,在各個發展領域不斷理清思路、明確重點,形成了一些新的發展模式:在產業發展方面,初步形成了現代產業體系;城鄉建設方面,初步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民生改善方面,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 夏耕指出,青島“十二五”的發展,要爭取率先實現兩大目標: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青島將全面抓好《報告》提出的發展要求和重點任務的貫徹落實,為全省實現“十二五”發展的目標任務作出更大貢獻。今年將落實好《報告》提出的“五個工作著力點、兩項緊迫任務”,確保實現良好開局。 夏耕指出,《報告》部署的八個方面工作,從青島看,首先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工作重點是實現“三個增長、一個控制”:一是保持消費快速增長,二是保持投資穩定增長,三是保持出口和外資持續增長;一個控制,就是控制好物價和房價。消費方面,將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引導企業合理確定工資水平,落實好國家和省的政策。同時,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提高旅游、文化、體育健身等消費比重。投資方面,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今年全年安排的重點項目中,社會民生、服務業、水利、技術創新項目占80%以上。出口方面,主要是提高高新技術、機電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同時,繼續推進定向招商,選好一批項目,參加省組織的境外招商活動。物價方面,全面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抓好“菜園子”工程,保證蔬菜供應,抓好生產供應、流通儲備、市場監管等重點環節;保障低保家庭、優撫對象、在校學生等群體基本生活,將物價上漲與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居民補貼聯動機制擴大到12個區市。房價方面,堅決落實好國務院和省政府關于房地產調控的政策,嚴格實行住房限購政策,嚴格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措施,嚴格管理住房用地供應,嚴格規范房屋交易秩序;加大中低價位、中小套型住房供給,遏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針對當前嚴峻的旱情形勢,要抓好資金到位和物資保障,打好抗旱保豐收保民生這場硬仗,力爭夏糧獲得較好收成。 夏耕指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全省“十二五”發展的重大機遇,更是青島轉方式、調結構的重大機遇。我們將盡快把青島的海洋科技教育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一是加快重點園區和重點項目建設。高新區將推進“一園多區”格局,董家口港區將建成2個40萬噸級泊位,建立全市的藍色經濟重點項目庫,設立藍色經濟區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藍色經濟發展。二是全面啟動深海基地建設,加快推進海洋國家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建設;啟動海洋新材料等科技專項,著力突破一批國內外領先、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報告》提出,要加快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建設,特別指出要突出青島的龍頭地位。青島將大力發展“三高”產業,加快形成一批高端產業集群,不斷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夏耕指出,今年青島將加快技術創新,實施“443引才計劃”,爭取在現代產業、藍色經濟、社會領域引進一批高端人才和團隊。完成節能減排目標需要建立在轉方式調結構基礎上,要突出抓好節能減排責任落實和重點工程建設,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在改善民生上,按照“增加投入、突出重點、擴大覆蓋、提升水平”的思路,重點是逐步實現城鄉制度并軌。今年,在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還將陸續出臺一些政策,將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加均衡地惠及民生。 夏耕指出,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服務,青島要注重“四個創新完善”:創新完善適應不同群體、多元化的社會管理和服務機制;創新完善社區群眾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政策保障;創新完善各種社會服務組織,更多地承擔社會事務、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完善專業化、職業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要通過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在城鄉社區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培育城鄉居民對城市和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努力取得社會建設的新突破。(張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