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狀】 陵園700多名烈士僅70人有名有姓 昨日上午,記者又一次來到飲馬鎮烈士陵園,在第九墓區記者發現白天的墓地顯得很亮堂,清晨里微弱的陽光照在墓地里也給墓地添了一份安詳。陡然間記者看到這里的墓碑除白鳳山烈士有名有姓之外,其余墓碑竟沒有一塊標有姓名,只是刻著革命烈士四個大字,面對記者的疑問楊治忠老人解釋,當年在這里犧牲的烈士有的根本沒有姓名記載,只是記載了在這里發生的每次戰役犧牲了多少人,墓地里現有700多名烈士,但墓碑上有名有姓的不過70人。 【記憶】 提起當年殘酷戰役守墓老人滿眼淚花 面積不大的烈士祠內擺放著鄉鎮領導和附近學校清明節時敬獻的花圈和鮮花等物,“也就是清明節的時候有人過來看看,平常基本沒什么人來。”常年居住在這里楊治忠也希望有人能常來看看這些烈士。 提起當年那段無法讓人忘記的歷史,楊治忠老人的眼里閃著淚花,“這么多年輕小伙子,把命都交在這兒了,怎么現在連個來看的親人都沒有。”1956年,昌南縣當地政府在飲馬鎮修建了烈士陵園,將丈嶺戰役中犧牲的戰士連同之前濰縣戰役犧牲的戰士共700余人葬于此地,如今63年過去了,仍有很多烈士沒有家屬來認,即墨的白鳳山烈士就是其中之一。 (王曉先 攝影報道) 每月只拿100元他堅持了10年 “俺今年65歲了,還能活多少年呢,看著祠里的烈士沒有親人來認,這心里真不是個滋味,這才找你們,給你們添麻煩了啊。”楊治忠老人告訴記者,他在1965年參了軍,退伍后回到了家鄉飲馬鎮,10年前成為飲馬鎮烈士陵園的管理人,10年里他和老伴幾乎每天都睡在烈士陵園里,這10年里他每月只拿100元的象征性工資,陵園里30年前打的一口水井也已經枯竭,每天他都要到很遠的地方挑水喝。家里的三個兒子也曾無數次勸他辭掉這份工作,甚至為此家里人還多次發生爭吵,每次和家里人爭執后他都考慮到辭職,但考慮到村里沒人愿意干這個活,如果他不干烈士陵園可能就會荒掉,滿園的革命烈士可能會被就此“拋棄”,就這樣,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英雄的后人你們在哪兒 帶著拍攝的影像資料以及楊治忠老人提供的書面材料,昨日11時記者離開昌邑市后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即墨市民政局。工作人員在看了記者帶來的資料后表示,當年的許多鄉、鎮、村都已經合并,想要找到原籍即墨鳳山村的白鳳山烈士后人難度不小,但考慮到白鳳山烈士是即墨人民的驕傲,他們一定會盡全力尋找。烈士英魂永垂不朽,早報接下來將全力為白鳳山烈士尋找親人,如有知情人歡迎提供線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