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更多網上媒體 新聞中心> 國內國際 > 正文

孫中山副官張猛遺孀去世 錯過辛亥革命100周年

1
青島新聞網 2011-02-16 07:12:57 信息時報 現有新聞評論    新聞報料

潘景晴遺照。(翻拍)

  未等到辛亥革命100周年成遺憾 孫中山副官張猛遺孀潘景晴昨去世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孫中山副官張猛遺孀潘景晴女士,于昨日上午11時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因病去世,享年92歲。據悉,潘景晴女士的追悼會將在本周日銀河園舉行。

  已因病住院一個多月

  昨日下午4時許,天空下著冰冷的細雨。記者前往潘景晴位于海珠北路福泉三巷的房子,其家人已開始整理房間,給潘景晴設置靈臺。

  這十余年來,潘景晴將自己珍貴的歷史資料在家里以博物館的形式張貼出來。只要走進她的家門,四周均是與其公公張云田、丈夫張猛有關的革命歷史材料和自己多年的慈善工作材料等。在進門正對的墻壁上,還陳列著孫中山、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等人與張猛一家的書信、題詞。

  據潘景晴大兒子張華鴻介紹,今年1月3日,潘景晴因病被送往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當時潘景晴出現臉部發黑,視力衰退的癥狀。張華鴻說,“一個多月過去了,在母親去世前一天上午我去探望她。這個月來我第一次看到她這么精神,能伸手動身、能寫毛筆字,臉色好了很多。她還說自己沒什么事了,讓我們回去工作。我們也開始商量母親出院后如何幫她調養的事,沒想到今天上午她就平靜地離開我們了”。

  潘景晴女士對來訪者常說的一句話是:“這里展出的每一件資料都包含著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人們不應該忘記那段歷史。”

  登山教授改良版“永字功”

  “母親小時就像個光腳丫在山村里亂跑的小孩,貧困的生活也讓她有良好的身體基礎”。據潘景晴家人介紹,她自小酷愛運動,其中以跑步、游泳為最多。在南京居住期間,已經有4個孩子的潘景晴,還參加了當年的游長江活動。1981年12月,63歲的潘景晴參加廣州市首屆老人運動會,獲得女子三千米賽跑比賽第一名。1986年,她還在老人組五千米長跑中獲勝。

  在廣州生活期間,特別是90歲之前,潘景晴幾乎每天都跑步、登越秀山,“很健康很有活力的”,因此也結識了不少登山好友。

  另外,潘景晴在氣功老師處學習了“永字功”,經她改良為“永字詩歌氣功舞”。張華鴻說,“‘永’字是中國文字中最講究筆畫、最見書法功力的一個字,母親學習‘永字功’后把身邊的運動與書法相結合,邊吟詩詞,邊做書寫‘永’字的動作,十分適合運動空間較少的人鍛煉的身體。只要她登山,她都會教人在山上練‘永字功’”。

  未等到辛亥革命100周年

  從2009年開始,潘景晴的身體狀況開始轉差,聽力、視覺都有下降。每年也會在醫院住上一個月左右時間。1981年,潘景晴和張猛參加了“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會。1985年,張猛去世。現在,潘景晴也已經離去。張華鴻說,“去年9月母親在住院期間說,‘我在醫院住了21天,算是從鬼門關跑出來了。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一定要等到那一天’,這現在已成為她最大的遺憾”。

  她和他 10年革命愛情成正果

  據介紹,潘景晴祖籍番禺,父親潘應祺是著名數學家、書法家。1947年畢業于中山大學教育系,隨后在香港、臺灣、南京和廣州等地從事教育工作達半個世紀之久。

  二十世紀30年代末,潘景晴在澳門知用中學任教期間,與當時在學校負責抗戰軍訓團工作的張猛相識。張猛曾任孫中山領導的粵軍第一師副官,后升中校副官。潘景晴大兒子張華鴻說,“當時父親負責軍訓工作,而母親被分配協助父親編寫、刻印軍事講義等等,隨后兩人也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但由于戰亂以及工作的原因,潘景晴與張猛相識近10年時間,都是聚少離多。據張華鴻介紹,潘景晴1947年大學畢業后,就響應當時號召前往臺灣支援建設,在臺灣一所中學任教務主任,并兼教中文。張華鴻說,“現在臺灣都還有不少她的學生時常給她發來慰問”。

  1949年,潘景晴與張猛共結連理。同年,兩人“懷著理想和信仰”從臺灣去到南京。張華鴻說,“當時父親收到消息說再不回大陸以后就無法回了,母親就編了個理由離開學校,和父親簡單收拾就坐了艘空船回到南京”。后來又因張猛的身體需要,一家人又搬遷至廣州,潘景晴到現在的廣州市第97中學任教,主教數學。

  據張華鴻介紹,母親潘景晴自幼受很好的文學熏陶,且英文水平較高。不時會幫父親翻譯一些孫中山英文本的文獻,方便閱讀。自己本身也從事英文教學的張華鴻說,“母親的翻譯能力實在讓我自愧不如,她翻譯過來的文本是中文中的陽春白雪,極具美感”。據了解,張猛晚年的回憶錄也是潘景晴幫助整理。

  教育子女 對待孩子學生主張鼓勵

  潘景晴與張猛回國后生下3個兒子1個女兒,按年齡分別叫華鴻、華清、華安、華強。張華鴻說,“我們兄妹的四個名字,可以說都是有按照出生時的歷史形勢命名的,比如華安是希望國家安定,華強是希望國家富強”。

  張華鴻是華南師范大學退休教師,他十分認同母親潘景晴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甚至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張華鴻說,“母親從來不教訓我們,永遠是發現我們的閃光點并且鼓勵我們。不光是對待我們這樣,她對自己的學生也同樣如此,因此凡是她教過的學生都十分喜歡她。現在我也是用母親教育我的方法去教育我的學生”。

  據孔淑婉介紹,現在潘景晴的學生不少都在香港或者在國外,但這些在外的學生們幾乎每年都會回來探望敬愛的潘景晴老師。

  熱心公益 十余年捐款十余萬以上

  潘景晴閑時的一大愛好之一就是寫毛筆字,他的兒子張華安就是在她的督導和幫助下在書法上闖出了自己的天地。1988年,母子倆還曾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辦母子書法展,受到書法界的好評。

  張華鴻說,“母親退休后熱心于不少公益事業,她認為,在慈善方面她能做到的是,借舉辦書法展的同時可以進行一些慈善活動。對于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她都很熱心地幫助他們”。

  據介紹,十余年前潘景晴參加過科技詩社(主要由退休員工組成的詩社)的活動后,答應每年捐款1000元資助詩社活動;1997年以來,潘景晴從沒間斷地向宋慶齡基金會每年捐款一萬元;在潘景晴曾經工作過的廣州市第97中學,她以其母親名字為名,設立漱荔獎學金,每隔一年捐5000元。

  外孫女孔淑婉:外婆生活節省、樂觀

  孔淑婉和外婆潘景晴生活20余年,回憶起來很多都是潘景晴忙碌于各種活動的身影,“是個為人隨和、朋友遍天下的人”。盡管各種交際活動多,在孔淑婉的印象中,潘景晴永遠是十分樸素、節省。孔淑婉說,“她舍不得一點浪費,生活只求將就過去就行,她將自己收入更多的投入到慈善資助事業當中”。

  孔淑婉說,“外婆從不對我們說教、從不罵人。她為人處世隨和平靜,哪怕說起以往那些革命歲月,都是那般的平靜道來。從她身上,我們也學會培養樂觀的心態”。(記者 何劍輝 見習記者 關天夫)


相關閱讀
手機看新聞 | 查看所有評論 網友評論
1
用戶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用戶注冊

上一篇: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開考 女生打扮較清純(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巴河县| 石景山区| 云霄县| 永城市| 永康市| 甘谷县| 尉氏县| 阿拉尔市| 田东县| 屯留县| 英德市| 黄大仙区| 宜阳县| 卢龙县| 张家港市| 六枝特区| 赞皇县| 九江县| 古丈县| 庆阳市| 长宁区| 五指山市| 中方县| 屯昌县| 新兴县| 桑日县| 三江| 正镶白旗| 梅河口市| 黄山市| 菏泽市| 无棣县| 邵东县| 汝南县| 新泰市| 长丰县| 拜泉县| 皮山县| 兰州市| 大竹县| 株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