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國內成品油價格從昨天起再次上調。今年的第一次成品油調價,比以往來得要晚一些。根據國內多家能源研究機構的監測,早在1月下旬,成品油調價的窗口就已經打開,比較明確的調價預期,也早已經在市場上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息旺能源分析師廖凱舜表示,在調價預期之下,中間商囤貨對賭漲價,已經成為普遍的市場行為。春節之后的首周還有部分中間商積極補貨,等待調價之后套利。這種囤貨惜售的舉措一旦演變為瘋狂,就容易釀成“油荒”。
東方油氣網首席分析師鐘健認為,成品油調價“靴子”落地后,中間商有望陸續釋放資源,也有利于提振國內煉廠企業的煉油積極性。
近年來,國內成品油價格漲多跌少備受社會質疑。在2011年步入高油價時代之后,如何才能既不讓消費者承受過重負擔,又維持企業的生產積極性,防止“油荒”再現?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2011年是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實施難度較大的一年。成品油定價機制進一步市場化改革需要兩大前提:一是國內通脹壓力緩和;二是國際油價處于相對較低的階段。但當前國內通脹壓力較大,國際油價上漲動力明顯,如果推動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接軌就意味著國內成品油價格將進一步上漲,并進一步推高國內通脹水平。
對于新階段成品油定價機制如何實施,林伯強提出兩種解決方案:
第一種:控制國內成品油價格的漲幅,通過降低稅費等方式為石化企業減負,保證它們的生產積極性。
第二種:維持國內成品油價格的順勢調整,允許國內油價漲上去,通過補貼的方式幫助特殊群體。
但是復旦大學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力波卻認為,我國成品油價格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處在較高的價格水平,推動生產企業不斷提高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讓消費者享受更多福利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油價的連續上漲,不僅讓眾多市民開始“心疼”地盤算自己的出行成本,同時,也讓很多習慣使用油卡的車主們犯了愁。
一位車主抱怨,幾天前他剛辦了一張1500元的加油卡,原本打算可以加220升93#汽油,按照他平時的油耗,兩個月正好夠用。但是油價上漲后,同樣面值的加油卡卻買不到預算的油量,這讓他感覺有些不劃算。
辦卡結算的確方便,但是油價的變動也會影響到車主預先計劃的用油量。為了化解這個矛盾,部分城市已經有油品貿易商趁機推出了“成品油代存”業務,為客戶囤油、鎖定價格,客戶只需憑車牌號、家庭住址等證明信息,便可購買“囤油卡”,鎖定當前價位,不受日后國內油價上調的影響。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當油價一漲再漲,超乎人們的心理承受位時,“囤油卡”更加普遍的出現將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