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月薪1747元 低于傳統農民工 中華全國總工會21日發布的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的平均月收入為1747.87元,僅為城鎮企業職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比傳統農民工(1915.14元)低167.27元。 這份名為《2010年企業新生代農民工狀況調查及對策建議》的報告通過在全國25個城市(區)1000家已建工會企業中進行問卷調查,指出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突出問題有: 整體收入偏低,5.4%的新生代農民工明確表示其工資水平未達到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在與企業發生過勞動爭議的新生代農民工中,31.6%的人認為“勞動報酬”是引發爭議的最重要因素。 勞動合同執行不規范,新生代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為84.5%,低于城鎮職工(88.5%)4.1個百分點。在簽訂了合同的新生代農民工中,有68.2%的人的合同沒有具體約定月工資數額,37.9%的合同僅限于約定底薪的數額,23.5%的合同只是約定了工資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工作穩定性差,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后更換工作的平均次數為1.44次,傳統農民工為1.42次,新生代農民工每年變換工作0.26次,傳統農民工為0.09次,前者是后者的2.9倍。 社會保障水平偏低,新生代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參保率為67.7%,比城鎮職工低23.7個百分點;醫療保險參保率為77.4%,比城鎮職工低 14.6個百分點;失業保險參保率為55.9%,比城鎮職工低29.1個百分點;工傷保險參保率為70.3%,比城鎮職工低9.1個百分點;生育保險參保 率為30.7%,比城鎮職工低30.8個百分點。 職業安全隱患較多,36.5%的新生代農民工面臨高溫、低溫作業問題,41.3%的工作環境中存在噪音污染,36%的工作環境存在容易傷及 肢體的機械故障隱患,存在粉塵污染問題的為34.7%。但是用人單位為其采取了防護措施的比重卻低于傳統農民工。 此外,還包括職業培訓不理想,加入工會比例較低以及企業人文關懷不到位等。 從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開始 新華網相關報道指出,薪酬問題是農民工關注的主要問題。中國工運研究所所長呂國泉表示,首先要建立健全工資支付、增長、共決機制,加強對其工資的勞動監察力度。建立和完善工資支付保障機制,預防和解決工資拖欠問題。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呂國泉建議,要以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集中的非公企業和中小企業為重點,建立健全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形成“區域談底線、行業談標準、企業談增長”的薪酬工作格局。在行業集中度較高、小企業密集的地區,積極開展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努力提高協商覆蓋范圍,使之成為企業工資決定的主要形式。 其次,推動社會保險政策法規的落實,擴大農民工參保面。重點加強在非公有制企業工作的農民工的參保工作,提高社保統籌層次,實現社保關系順利轉移和接續。多渠道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保障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在城鎮落戶后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住房權益。 第三,可鼓勵各地探索戶籍制度改革,結合“十二五”規劃,力爭全國每年至少解決400萬新生代農民工進城落戶問題。 第四,實施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對他們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增強他們的就業競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組織新生代農民工加入工會,暢通農民工利益訴求渠道。加大維權力度,增強工會組織對他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背景:新生代農民工與父輩不同 上述中華總工會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特點包括:受教育時間較長,專業技能較欠缺;過半新生代農民工未婚,生活經歷簡單;多在東部、沿海就業,外出謀求發展動機強烈;多集聚在第二、第三產業,在制造業、建筑業中比重略有上升;絕大多數從業于非公有制企業,在國有企業比重近期有所攀升。 早前,《中國青年報》報道稱,一項調研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除了有在法律援助方面的需求,還需要文化和心理層面的幫助。此外,“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這也使得他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 另一則深圳市總授權人民網發布的相關調查顯示,新一代農民工中,只有1%的人選擇將來回農村生活,相比老一代農民工,他們更渴望在城市長期生活,更渴望融入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