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游島城還沒全面進入角色 青島的旅游產業不能總是吃“山、海、城”老本了,今年政協會上,政協委員提交的提案中,超過30件提案涉旅游產業,把脈青島旅游產業,不少委員提案認為,青島旅游在產業結構和產品開發上,還相對缺乏綜合競爭力,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是,旅游市場仍然以自然觀光游為主,而經濟附加值更高的度假休閑游、節慶商務游以及文化游開發的力度不夠。 建言支招 文化游資源豐富度假游亟待開發
市政協委員于萍、姜志榮建議,青島的城市在國內外一些地方是很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但是城市的風貌保護以及城市資源的開發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如何能保證青島城市的獨特性、如何使得城市文化遺產得到開發和利用是下一步應該考慮的重要工作。因此,如果不加緊規劃,建設一批新的具有獨特性的旅游資源,恐怕青島的后續旅游客源將會下降。比如:現在市政府正在加強對舊城的保護力度,可是僅僅保護還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學習“麗江古城”的做法,加大對歐式建筑的旅游開發,形成新的旅游線路,如果開發得當,這將是國內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結合青島山海城資源,主導休閑度假游。 而在文化游上,青島更是資源豐富,除了人們熟知的歐式建筑資源外,青島也有古文化遺址資源優勢。青島歷史文化悠久,遠遠超出城市建制的百年歷史,古文化遺址積淀深厚。如天柱山摩崖石刻、六曲山墓群、齊長城遺址、三里河遺址、城子遺址、瑯琊臺遺址、趙家莊遺址等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其中多處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天柱山魏碑是我國稀有的書法刻石藝術瑰寶,在我國書法歷史發展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吸引歷代文人墨客“朝圣”,近現代康有為、劉海粟等名家極為推崇。 旅游現狀 很多人來青只是為看海 民進青島市委向大會提交了一份 《關于整合文化旅游資源提高青島市旅游業發展水平的建議案》,提案對青島目前旅游業進行了相關調查。近年來,青島市旅游業得到長足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2008年,青島市旅游總收入達到420.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99%,占全市GDP的9.6%。2009年,青島市旅游總收入達到489.1億元,同比增長16.4%,占全市GDP的10.1%。預計2010年,接待海內外游客將達130萬人次,同比將增長14%;旅游總收入將突破580億元,同比將增長18%。 青島市目前的旅游產品主要是觀光游和海上游。調查顯示,游客來青旅游的目的選擇游覽觀光占51%,其中92%的游客在青島旅游活動選擇了 “看海”,50%的游客選擇“看嶗山”,64%的游客選擇 “看市內風光”。可見“山、海、城”仍然是目前青島的主打旅游產品所在。除此之外,休閑度假游占27.6%,節慶商務游、體育游、文化游等,所占比重更小,特別是宗教文化旅游比例不到2%。 市政協委員于萍、姜志榮共同提案也認為,青島旅游的發展主題不夠明確。現在問客人到青島來看什么,客人一般回答就是看海。海是青島的一個基本特征,從旅游的角度來看,海、山、城以及其它的一些資源應該得到配套綜合的開發。 相關提案 讓濱海大道成旅游金道 市政協委員認為海陸旅游資源應實行一體化管理運營 今年政協會上,市政協委員逄奉輝提出,我市可以對沿海濱大道一線海陸旅游資源實行一體化管理運營,使之成為真正的“旅游金道”。 他認為隨著隧道的建成并臨近通車,濱海大道貫穿東西海岸,根據他的觀察和體會,目前這一線的旅游資源及配套設施的占有、管理、運營、開發存在條塊分割、區市與相關企業各自為戰、利益獨享,不能形成統一運籌、取得全市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問題。 他提出,沿海濱大道自青島及以東各海灘、海域、諸島至黃島金、銀沙灘、唐島灣、膠南那魯灣、瑯琊臺、董家港及相應海域、薛家島、竹岔島、鳳凰島、靈山島、齋堂島、沐官島等海上資源,以及自奧帆基地、青島港、黃島港、董家港,嶗山、小珠山、大珠山諸景區,太平宮、上清宮、太清宮等道觀、湛山寺、菩提寺、石門寺等道、佛文化等陸上諸多旅游資源管理上應打破條塊分割、旅游企業各自為戰的舊有格局與管理體制,將之納入全市“一盤棋”之中,進行一體規劃、管理、開發和運營,形成由點連線、由線及面、面面相縱交疊的立體化管理、運營格局。 本版撰稿 記者 劉延青 臧旭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