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由] ????伴隨201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教育公平問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著手從宏觀決策層面破解教育公平問題。而蘇州“最豪華小學”、河南省孟津縣學生十多年自帶桌椅上學等新聞,以及“擇校熱”的持續高溫,說明要實現教育公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順應廣大人民的新期待,已經是當務之急。 ????[案據] ????改革開放30余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批批學子走出校門,成為國家建設的生力軍。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發展和社會進步出現了不相匹配之處,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不斷升溫,教育資源的有限和不適應,讓其中的各種問題不斷放大。為了解決好這些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相繼公布,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為十大試點任務的第二號任務,凸顯了當前人們對教育公平的迫切需求和政府的決心。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的當天,一則“清華自主招生通過初審學生七成來自大中城市”的新聞為當前的教育改革敲響了警鐘。事實證明,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社會下層民眾基本失去了改變命運晉身社會中、上層的可能。高等教育已經變成了一個開價不菲的收費教育,中小學教育由于擇校費的存在,也在事實上變成了收費教育。在中國貧富差距很大的背景下,這就必然會使大批社會下層的子女,尤其農民的子女,喪失進入教育通道的可能,“清華自主招生通過初審學生七成來自大中城市”就證明了這一點。去年11月,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在廈門坦言,自主招生對農村學生不公平。楊玉良問,偏遠農村學生有多少機會?有多少人能獲得自主招生信息?有多少人能有錢長途跋涉到學校參加考試? ????同樣,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的辦學條件、教育質量存在差距,優質教育資源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求,由此產生了擇校,伴隨產生的是擇校亂收費。歸根到底,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導致了擇校亂收費。在擇校風氣盛行之下,南京一些學校的擇校費數額不斷刷新。稍有名氣的小學標價1.5萬,更熱門點的小學還得有關系才能交進去,一些學校還會暗示家長捐獻電腦等辦公辦學器材,進行變相收費。小學收費高,中學收費更不菲,甚至有熱門中學收取每人10萬元的擇校費。 ????在上海市的一份調查中表明,受訪者在2011年可能增加的家庭支出中,教育培訓被列為第一,達到23.8%。在調查2011年對教育問題的期待時,受訪者對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位列第一。受訪者認為,教育資源的均衡是教育改革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擇校費、學區房等一些社會現象,關鍵在于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其次是規范學校的收費項目和標準。 ????[方案] ????教育公平是起點公平,也是機會公平。促進教育公平,就是保障人人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機會。要實現教育公平,就要真正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機制,科學規劃和調整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辦學資源,促進公共教育資源向薄弱學校,向農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城鄉、區域和校際教育發展差距。 ????1、強化義務教育的政府行為。政府需加大財政投入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跟上家長對優質資源的需求,尤其是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扶持。 在統一教師工資標準后,必須要堅定地推進教師輪崗,堅定地去均衡各校之間的軟硬件配置,抹平校際差別,徹底消除“以錢擇校”、“以權擇校”等行為。 ????2、高度重視特殊群體和困難群體的教育工作。著力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困難家庭子女平等受教育問題,切實關心農村留守兒童上學問題,保障殘疾兒童平等接受教育,健全貧困學生資助體系,讓所有孩子都能充分享受公平教育的陽光雨露,不讓一名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輟學。 ????3、推進教育改革,“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正確處理強化政府責任與引進市場機制的關系,積極扶持民辦教育,加快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4、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通過合資合作辦學、互相開放課程等方式,吸引國內外優質資源參與教育改革發展,不斷提升教育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