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島發現清代書畫大師石碑 ????兩天前,青島膠州市民宋先生來到膠州洋河鎮宋家村看望親戚時,意外在村前石橋上發現了一塊古代石碑。掃去石碑上塵土,他驚訝地發現這塊石碑竟然和清代中期膠州著名書畫家法若真有關。昨天,膠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經現場查看,這塊石碑是為法若真妻子所立。與法若真有關的石碑在膠州是首次發現,為研究法若真生平提供了重要實物。 ????意外 橋面發現清代石碑 ?? ????根據宋先生的指引,昨天上午記者來到膠州洋河鎮宋家村看到了這塊石碑,只見石碑高約1.5米,寬約0.5米,厚達0.2米,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刻有200多個隸書文字,記載時間為康熙年間,盡管歷經了300多年時間,但上面文字依然非常清楚。而在石碑右下角刻有“上江左布政使法若真”的字樣。 ????調查 石碑是為法若真妻子所立 ????據84歲村民宋老太介紹,當初這塊石碑立在村后一片嶺地上,“文化大革命”時期,當時響應號召要“破四舊”,村民們就對石碑背后的古墓進行了挖掘。“當時古墓里東西都被搶走了,嶺地上就剩下了這塊石碑。”宋老太告訴記者,村民們將在古墓里發現的不少金銀首飾和綢緞全部拿走,后來村前修石橋時便“廢物利用”將石碑當成了橋面,這一放便是30多年。 ????昨天,膠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已經知道此事,幾天前去現場調查完畢。初步推測,這塊石碑是清代書畫名家法若真家人的石碑,根據碑文記載,這塊石碑是為法若真妻子所立。 ????進展 石碑將運回博物館 ????膠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法若真是膠州歷史上一位名人,5年前,為了紀念他的生平事跡,他們還找到了法若真的故居遺址并立碑保護起來。而在以往調查中,關于法若真相關的實物資料不是很多,這些年他們也一直尋找,但始終沒有找到。“這塊石碑在膠州還是首次發現,為研究法若真生平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碑文記載了法若真曾經做過浙江按察使、布政使,為官清廉,為民辦事,我們會將這塊石碑好好保護起來。”膠州市博物館館長王磊告訴記者,他們已經為石碑建檔造冊并聯系了當地有關部門看管起來,他們將盡快把石碑運回博物館保存。 ????法若真棄官隱居30年 ????據膠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法若真(1623—1706)字漢儒,號黃山、黃石,祖籍濟南,先祖于明朝景泰年間任職膠州,法氏后人遂定居膠州城里。法若真自小好學,受過良好的教育。順治三年(1646年),他與伯兄若貞同中進士。后來,法若真先后在福建、浙江、安徽任職,曾任按察使和布政使。他體恤下情,興利除弊,為政清廉,深得人心。一次安徽靈璧等五縣歉收,民不聊生,他上疏請求減免五縣租稅,遭禮部拒絕后,他甘愿破家代災民交租納稅,被人們稱道。康熙十八年間(1679年),數名大臣聯合推薦法若真舉博學宏詞科,他有病沒能應試。從此法若真棄官剃發隱居黃山30年,后回膠州,一年后便辭世。法若真頗有政聲,學識不凡,但真正揚名于世的當數他的詩書畫,他的詩 “不今不古”(紀昀),超然脫俗,自抒性情,獨成一格。他的文章“或莊或謔,可歌可泣”,“百態俱出,萬變不窮”,被清初文壇同仁譽為“海內詞壇尊宿”和文壇“泰山北斗”。 ????法若真善作山水畫,大幅作品汪洋恣肆,變幻神奇,別有風骨。扇面小畫雄健清俊,不拘一格,風趣橫生。 ????法若真精于書法,行、篆、草、楷都在行且都顯示獨特的風格。行書“有鸞停鶴峙之勢”,草書“巨幅大筆,氣勢魂魄”。 ????法若真是清代山東為數不多的詩書畫皆有成就的文人,著有《黃山詩留》、《介盧詩》、《黃山集》等,《樹沙飛泉圖》等27幅被收入《中國古代書畫圖目》。 (記者 牟成梓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