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景住房保障覆蓋面超20% 在新建保障性住房方面,我市將優先保證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堅持和完善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市區住宅建設用地原則上均應按一定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限價商品住房。嚴格保障性住房開發建設單位的資格準入,優化戶型布局設計,提升住房綜合品質和配套水平。 從今年開始,市內四區執行新的保障性住房申請標準,在收入標準線、住房標準線上進一步放寬。其中,廉租住房的收入標準線由月均610元上調至月均760元,住房標準線由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0平方米提高至13平方米;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的收入標準線由月均1277元上調至月均1864元,住房標準線由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0平方米提高至13平方米。據介紹,這一標準比原有的標準一下子提高了三分之一,使全市3萬戶低收入家庭新納入青島住房保障范圍。在今后5年內,隨著我市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保障性住房的申請標準必將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難家庭將被納入到住房保障體系中。 青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杜本好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市已經建起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隨著建設規模、覆蓋范圍不斷擴大,預計到2015年末,青島人均住房面積低于15平方米的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將基本得到解決,住房保障覆蓋面將超過20%。 利好新就業職工進保障范圍 在今后5年內,我市將逐步擴大住房保障覆蓋范圍,通過籌建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以及舊城區、城中村改造等方式,解決市區5萬戶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通過限價商品住房,改善約5萬戶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逐步改善和解決新就業職工、引進人才和在我市有穩定職業并居住一定年限的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的住房。 根據此前市住房保障中心發布的 《青島市住房保障發展規劃(2011-2013年)》,今年一年,我市將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約9000套,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不少于2萬套。未來3年,我市還將建設3000套廉租住房、12000套公共租賃住房、15000套經濟適用住房,解決3萬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同時,還將建設30000套限價商品住房,改善3萬戶中等收入家庭的居住條件。目前,我市已經將新就業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住房保障范圍,3年內,我市將多途徑籌建6000套公共租賃住房,改善12000名新就業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條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兩個群體的公共租賃住房申請標準中,青島對新就業職工沒有收入限制,對外來務工人員沒有戶籍限制。3月底,位于青島開發區的辛安公共租賃住房項目開工建設,這一今年以來全國開工的最大公共租賃住房項目,設計建設3600套(間),將面向轄區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就業職工、外來務工人員配租。 改造2015年全面消除城中村 當高樓大廈已經成為城市的總體形象時,在城市的一些角落里仍然散落著一些村子,他們羨慕周圍人住在干凈整潔的樓房里,享受通暢的上下水以及雙氣,他們期盼著村子能早日得到改造,真正過上城市人的生活。 在十二五期間,我市將加快推進舊城區、城中村改造。改造過程中將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采取就近整合、項目捆綁的方式集中連片統籌規劃建設,優先改造規模大、條件差、群眾要求迫切的地塊,逐步改造零星分散的地塊,到2015年全面完成建成區城中村改造任務。繼續加強舊住宅區和老樓院功能完善和環境整治。 據介紹,近年來對城中村的改造一直我市“兩改”的主要內容,以今年為例,我市今年將新開工40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占地面積793萬平方米,拆遷面積196萬平方米,拆遷居民約2萬戶,規劃安置房建筑面積273萬平方米。其中四方區城中村改造計劃是1個、李滄區城中村改造計劃是10個,嶗山區城中村改造計劃是9個,黃島城中村改造計劃是11個,城陽城中村改造計劃是9個。 鹽灘村:300多戶居民 天天盼改造 鹽灘村在歷史上是個很知名的村子,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朝永樂年間就有人居住,因百姓以海灘曬鹽為生而得名。鹽灘村早在2001年就啟動了第一次改造,但四百多戶中仍有三百多戶住在低矮的平房中。4月17日下午3時許,記者走進鹽灘村時,村頭有不少人在聊天,可真正的鹽灘村民卻寥寥無幾,由于村里房子大都建筑年代久遠,道路坑洼不平,衛生條件比較差,不少村民都將房子租給外來務工人員,自己到外面買房或者租房住。 今年57歲的孫新華是土生土長的鹽灘村人,跟別人說起鹽灘村,她充滿了自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驕傲地說,“我們村的房子是有土地證的,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們的先輩用‘袁大頭’買來的。”驕傲歸驕傲,但孫新華非常期待政府能早點改造鹽灘村,“現在村里房子大多租出去了,人太雜、太亂,早已沒有了老街坊的味道。”孫新華家住鹽灘村399號,一棟不算高的小平房和一個院子,大約有100多平米,站在院子里抬頭就能看到村里2001年改造時建起的多層住宅,“當時拆了有100多戶,然后就沒動靜了。”孫新華說,村里大部分人都期待能早點拆遷,住上干凈衛生的樓房,廚房里擰開就是天然氣,冬天家里還有暖氣。 聽記者說,十二五規劃已經明確列出時間表,將徹底完成城中村改造,孫新華非常高興,“我們也希望拆遷的事能早點定下來,現在房子破了都沒法修,怕今天修了明天就通知拆遷。” 小水清溝村:村民忙搬家 就等住樓房 4月17日,記者走進四方區小水清溝村看到,到處都是騰空的平房和樓房,部分房屋的門窗已經全部拆除,圍墻也被推倒。村民王輝(化名)正在搬家,“家已經搬空了,暫時在紫荊園小區租房子住。”王輝急匆匆地跳上搬家公司的車,很快離開了。 記者遇到今年81歲的王大媽時,她正在村里散步,一邊走一邊看周邊的房子。“我在村里住了六十多年了。”王大媽告訴記者,上世紀四十年代嫁到小水清溝后,她一直住在這里,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感情。由于拆遷補償跟村里尚未談妥,王大媽還沒有簽訂拆遷協議,但這并不影響她對將來生活的向往。“我希望將來分的房子是多層,電梯沒坐過,我怕我用不慣。”王大媽說,住了一輩子平房,特別希望能住上樓房,衛生間都在家里,“我年紀大了,樓房衛生間用的是座便器,我用著也方便。”王大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