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年5月15日是防治碘缺乏病日,足見碘對于人體建康的重要性,碘鹽更是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前,中國碘的需要完全依賴進口。1965年,全國制碘小組在青成立了,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帶頭下,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從海帶中提碘新工藝的試驗在國內首次獲得了成功,填補了國內海藻提碘工業基礎的空白,國內第一座制碘廠在青建立,之后科研人員 ????77歲的老人本該安享晚年,然而張燕霞卻依然奔波在各個海洋生物企業之間,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將自己畢生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海藻工業的發展中。1957年,23歲的張燕霞從山東大學化學系畢業就分配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從此和海藻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張燕霞介紹,我國海藻化學及其工業利用的研究是在解放后才蓬勃發展起來的,解放前海藻養殖業不發達,養殖對象只海帶一種,養殖規模很小。在海藻工業利用方面,褐藻的利用尚未萌芽,紅藻的利用在全國也只有北方幾家利用天然冷凍法生產瓊膠的。1927-1949年的23年間,關于這方面的論著都非常少,主要為海藻含碘及其他無機元素的分析測定。 ????張燕霞一進所里,就和前輩同事開始了對海藻的研究和分析,1960年曾呈奎與紀明侯、史升耀合作,對我國幾種經濟褐藻的含碘量進行了測定,并在實驗室著手研究碘的提取工藝。當時,碘作為國防、工業、醫藥等依賴的重要原料,非常缺乏,因為國內沒有自制工藝,完全依靠進口。為了解決碘這一國防工業原料自給的問題,國家開始組織全國的科研組織和力量進行研發,首先開始尋找含碘資源,當時只知道礦物、地下水中等都含有微量碘,而早就著手研制提碘的中國海洋研究所主動匯報了研究成果,在1965年就研制出從海帶中提取碘的新工藝,這在國內屬于首例,在碘的研制和生產上打了“頭陣”。 10年完成規?;a “工藝倒是有了,但是難點在于如何轉化成生產?!睆堁嘞蓟貞浾f,在國家組織人員前來調研時,他們已經在實驗室里成功提取了10公斤碘,當時青島有關部門得知后,爭搶著要,足見當時碘有多么缺乏。后來國家在青島成立了全國制碘小組,包括中科院在內一共4家單位參與,每家單位都抽調了一名技術骨干人員,而她有幸被選入小組。 ????1968年,在國家扶持下,青島建起了全國第一座制碘廠——青島海洋化工廠,張燕霞等制碘小組成員日夜蹲守在廠子里,進行生產上的技術指導,每天一早5點到廠,晚上7點才下班,這一干就是2年,很快制碘生產走上了正規,一年能生產幾噸。然而張燕霞更忙碌了,海藻提碘工藝推向全國,她就全國到處跑,給他們去指導生產。 ????張燕霞說,在之后的10年間,制碘廠紛紛開建,從青島一家發展到全國30多家,制碘的規模化生產開始形成,年生產量達到上百噸,擺脫了工業、國防、醫藥用碘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了生產碘的自立。1978年,水產品綜合利用——海帶及鹵水提碘工藝還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這一科學界的至高榮譽也是對這一科研成果的極大肯定。 ????50年“碘人生” ????提碘工藝解決了,規?;a也實現了,然而科研人員卻沒有停止研究。上個世紀90年代,“大脖子”病的發現讓人們開始意識到碘對于人體建康的重要性,碘不僅僅作為工業、國防、醫藥等行業原料被重視,更作為人體生命的一種必需元素而受到重視。張燕霞則和同事一起研制出了海藻含碘保健制劑,主要用于防治缺碘性地方性甲狀腺腫(簡稱“地甲病”),并在1993年獲得了國家專利。而海藻碘的應用研究——活性碘海藻晶的這一研究成果,使得他們在1996年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初出茅廬的稚嫩學生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從助理研究員到副所長,張燕霞在海藻化學研究領域,一做就是50多年,成為海藻資源和海藻有效成分研究等領域的權威專家,為我國海藻提碘綜合利用的研究和建立海藻工業作出了顯著的貢獻,并為我國填補了海藻提碘工業基礎的空白,促進了海藻化學及其工業利用這門學科的建立和發展。 ????目前,碘、甘露醇和褐藻膠等已有相當規模的工業生產,而張燕霞的研究探索的腳步依然沒有停下,她說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轉化為生產力,造福于人類,并不斷地延續下去。 |
上一篇:兩大“青島制造”首次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