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華網南京6月24日電(記者郭奔勝)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大唐村村民顧惠民一家的日子如今過得紅紅火火。他笑著對記者說:“我們天天過的都是小康生活。” 他和妻子,一個在跑外銷,年收入10多萬元,一個在企業工作,月收入3000多元。兒子兒媳也在企業上班,有穩定的收入。家里的老人養老和小孫子讀書的負擔都由當地政府和村集體包了。每年村里還發糧補7000多元,入股社區合作社一年分紅4500元… 昆山只是觀察中國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一個窗口。小康生活,這個讓13億中國人最感溫馨、最懷期待的目標,正在中國的時空坐標上被不斷地刷新進程——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中國總體進入小康社會的發展水平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把貧困的中國建設成小康的中國。1979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時,提出了著名的“小康”概念。在后來的談話和講話中,鄧小平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小康目標,從而使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逐漸清晰、具體和完整。 1987年4月,鄧小平根據形勢的發展,全面闡述了他的小康社會建設構想:“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第二步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