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填海造房熱”助推房價潛伏風險 “大規模填海造地開發房地產,沒有任何公益性質,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商業行為。”許多專家認為,“這不僅推高了房價,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沒有好處,而且破壞了生態環境,吸引大量居民積聚在海岸線上,一旦發生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后果也很嚴重。” 記者調查發現,填海建造的商品房多標榜為“觀海豪宅”推銷,很多是地方“樓王”,成為帶動當地房價上漲過快的引導 三亞市迎賓路一家地產公司員工小蔡說,目前三亞灣海岸沿線的海景房“起步價”每平方米已超過3萬元,而著名的填海住宅島——鳳凰島,每平方米價格近10萬元。開發商的策略是,強調“海景房”的稀缺性和升值空間。 對此,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力認為,瀕海而居將面臨高濕、高鹽、高溫等“三高”困擾,對人體健康、房子和家電維護等都非好事,有些宣傳明顯是商業誤導。 李文君表示,過度的圍填造房,不僅降低城市自然景觀價值,更重要的是影響海域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還有可能加劇海岸侵蝕、造成泥沙淤積,進而影響江河的泄洪能力和港口的航運功能。 海南省林業局森林防火辦原主任劉福堂說:“海南是熱帶臺風密集區,但東海岸部分城市填海建房熱,正使得海防林遭到災難性破壞,長此以往,后果不堪設想。” 暨南大學教授喻季欣說,缺乏規劃和監管的填海造地,會淪為少數開發商牟利工具,把原本屬于公眾的天然岸線出賣,必然引發新的不公,絕不是科學發展觀。 “房地產是典型的傳統行業,利潤產出周期短,且這種產出幾乎都是一次性的,持續性較差。”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趙中社說,“部分地方政府填海造地發展房地產是短視行為,并不足取。” 剎住“填海造房風”刻不容緩 “填海造房風”的出現,實質上仍是地方追逐土地財政的表現形式。許多專家認為,目前國家正強調轉變發展方式,急需多管齊下遏制圍海造房之風。 當前地方圍填海中普遍存在“先斬后奏”“化整為零”審批等行為。李文君認為,應從源頭加強治理,問責到人,堅決禁止不符合產業政策、不符合國家海洋功能區劃的項目上馬。 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長李立新認為,我國海域管理執法手段急需完善。“很多違規項目被查處后,基本不可能還原于海,一般只能罰款了事,而相對于海景房暴利,相關罰款規定微不足道,根本起不到懲處作用。” 李立新建議,國家對胡亂圍填海的不法企業應取消其用海資格,情節嚴重的應該取消企業經營資格,增加企業用海的違法成本和風險。 專家普遍認為,填海項目一定要慎重論證和審批,填海造地必須布局高起點產業項目,優先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對于搞房地產的要堅決否定,決不能把我們的海岸線變成“房岸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