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1978年到199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3600多億元發展到6萬多億元,城、鄉人均收入從343元、134元分別增長到4283元、1578元,人民生活告別了貧困,實現了溫飽,正向總體小康大步邁進。然而,經濟結構不合理、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科技含量低、社會事業滯后等問題依然突出,制約著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 1995年9月,江澤民同志在十四屆五中全會上發表《正確處理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說,中國需要創新自己的發展模式,把不可持續的發展轉變為可持續的發展,并且找到支撐國家未來發展的不竭動力。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引下,中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空前。國家對太湖、海河、遼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進行了全面治理,對小土焦、小印染等“15小”企業堅決關停,啟動了規模龐大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和天然林保護工程。 居住在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干南緣的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農民沙依提·尤努斯切身體會到了身邊環境的巨大變化。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等防沙治沙專項工程以來,通過多年不懈努力,和田地區的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30%,以前總是被風沙“追著跑”的當地居民們,如今盡管還會遇到一些風沙,但在外圍和內部雙層防護林防護下,風沙已經小了不少。沙依提·尤努斯家里的17畝地如今全部種上了紅棗和棉花,這是在當初想都不敢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