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年,延續(xù)了2000多年中國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被中央一號文件畫上了句號,每年減輕農民負擔超過1335億元。 “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三農”投入累計近3萬億元,年均增幅超過23%。 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接踵而至。從糧食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到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從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 農村和農業(yè)發(fā)展取得了歷史性成績。糧食產量屢創(chuàng)歷史新高,糧食產量連續(xù)4年穩(wěn)定在1萬億斤以上。2010年達到54641萬噸,連續(xù)7年增產。農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19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0.9%;增量達到766元,刷新歷史紀錄;實際增幅超過城鎮(zhèn)居民…… 車海亮告訴記者,這幾年國家對農民的政策很好,農民生活變化很大。現(xiàn)在,他利用國家重視糧食生產的政策,在合肥市郊承包了110畝耕地種糧,今年預計收入6萬元。 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他的妻子在老家將自家耕地以每畝每年100斤稻谷轉租出去,“妻子不再種田,而是安心在家為兩個上學的孩子做飯。孩子吃得好,學得好,我在外地種田也高興。”車海亮得意地說。 農民日子越過越好,農村發(fā)展進入一個新時代。 如今的安徽小崗村,再次成為全國農村的一個縮影。農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近三分之一的農戶購置了小汽車,村里鋪上了柏油路,路邊有新房,田間有大棚。 小崗農民編了一段“惠農政策順口溜”,來描述農民生活:“種田不交稅、種糧有補貼、看病有農合、養(yǎng)老有保險、上學免學費、走路‘村村通’、家電還下鄉(xiāng)。” 雖然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不容回避的是,我國的農村依然還有不少人口處于貧困中,農業(yè)和農村基礎在一些地區(qū)依然薄弱。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性任務,要靠幾代人艱苦奮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科學發(fā)展觀引領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將取得新的勝利,廣大農民的生活將越來越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