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一五”期間,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就業被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惠及12.67億城鄉居民;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不花錢、有學上”;加快實施國家助學制度,共資助學生2130萬名;改造和新建2.3萬所鄉鎮衛生院、1500所縣醫院、500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最近中央在社會建設方面做出的又一重大部署。 “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2011年2月,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了重要講話。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央明確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中國的新一輪改革將向社會管理領域重點突破。它標志著我國更加追求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社會公平的協調均衡,追求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主的政府職能轉變,追求全面實現個人和社會關系的調整,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注民生,也顯示了黨委和政府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建設和管理社會的決心以及前進方向。”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梓幀說。 在廣東省,改善外來務工人員的生存狀況成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廣東省東莞市的“民工公寓”中,23歲的鞋廠員工趙巧麗來自四川省資中市,和姐姐合住一個15平方米的房間。她告訴記者,這里月租金200元,包月上網費30元,水電費不超過30元;如果在外面租房,則月租金至少500元。“住在這里既安全又便宜。”她說。 在各地,改善各類社會人群生活狀況的社會管理創新措施不斷涌現:貴州省探索“消除違法青少年犯罪記錄”,上海市積極推進“樞紐型”社會組織建設,重慶實施“社區服刑人員手機定位人性化管理”……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中國的社會建設任重而道遠。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一定能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一定會邁向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