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晚,中國國家京劇院保留劇目《紅燈記》將在青島大劇院首演,作為特殊年代面世的八個紅色樣板戲之首,《紅燈記》中高舉紅燈、颯爽英姿的李鐵梅,曾經是一個時代的青春偶像。此番偶像重現,耿巧云不僅是第一代鐵梅扮演者、荀派傳人劉長瑜的得意弟子,是演了20年《紅燈記》的“老鐵梅”,而且還是一個地道的青島人。 記者昨日電話專訪第二代 “鐵梅”、國家話劇院當家花旦、青島籍京劇表演藝術家耿巧云,從恩師 9歲離青當選“好苗子” 1973年,正在青島濟寧路小學上學的耿巧云被老師帶去參加了一場特別的面試。二三十個孩子擠在一間屋子里,對著幾個陌生人輪著唱《我愛北京天安門》,經過一周的集訓,九個孩子留了下來,耿巧云是其中之一。后來知道,那是中國戲曲學校的老師專門來青島選拔學戲的苗子。 9歲的耿巧云就這樣坐著火車進了北京,懵懂離家成了“北漂”,因為暈車太厲害,一到戲校她就進了醫務室。“那時一個宿舍住12個人,外地的很少:一個上海的,一個大連的,一個我,每逢節假日其余的孩子都回家,只有我們三個人抱頭痛哭,老師敲門都不肯開。” 三年后,耿巧云才第一次見到恩師劉長瑜,她與幾十個同學一起候選花旦的行當,當著老師的面,學習表演《賣水》。起初還是一屋子的孩子,最終被老師留下來的,卻是當時不滿12歲的耿巧云。 27歲初演“鐵梅” 1981年,耿巧云戲校畢業,正逢青島京劇院來挑演員,家在青島,回去本是順理成章的事兒,可8年前還哭著想家的耿巧云此時卻堅決地拿定主意留在了北京。劉長瑜也舍不得這棵好苗子,提出要將她留在身邊。耿巧云從不避諱老師對自己的 “偏愛”:“她拿我當女兒一樣對待,家里有好吃的一定會留給我,外出回來不忘給我買新衣服。臺上教演戲,臺下還教做人和待人接物,我很幸運遇到好老師,沒走一點彎路。”每到母親節時,耿巧云都會給老師發短信,稱呼她不是母親勝似母親的恩師“長瑜媽媽”。 許多傳統戲的演出,劉長瑜都會帶耿巧云一同出演,讓她演“二路”。1991年徽班晉京 200年的紀念演出,劉長瑜也將愛徒帶上,只出演其中一折,還是像《痛說革命家史》這樣重要出彩的段落。“老師對我說,在我能上臺時,我要帶上你,讓你直接感受臺上的表演,這樣學得才更直觀見效。”耿巧云得以有機會與高玉倩等老前輩同臺。她告訴記者,至今登臺演鐵梅時,都會記得第一代“李奶奶”高玉倩對她說,“別緊張,你只要盯住我的眼睛。”那完全入戲而富有激情的眼神,至今歷歷在目,令耿巧云頓時有了力量和信心。 戲服還用20年前的料子 說起新舊版本《紅燈記》的不同,耿巧云說,除了伴奏這次沒用交響樂,而是用的電子合成音樂,其余從內容到服裝再到舞美,都是與1964年版同出一轍的原汁原味的版本。 她特別透露這次“鐵梅”穿的花布襖,用的還是上世紀90年代初自己初演時做服裝剩下的料子。“那種紅色絨布面料上面還帶著一朵朵小梅花的布料,現在肯定是買不到的。”一部《紅燈記》,鐵梅要換四次服裝,而這四套衣服中,有的還是耿巧云1991年那時穿過的那套。20年前的衣服還能穿上嗎?今年已經47歲的耿巧云認真地告訴記者,這么多年來,作為演員,她一直十分注意身形的保持,所以絕對沒問題。 她還透露那條李玉和替鐵梅圍上的紅圍脖,仔細看也已經是千瘡百孔,起碼有超過20年的“圍齡”啦。(李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