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洛陽田間地頭,時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盜洞 ????一些良田被人用洛陽鏟捅成了馬蜂窩 ????洛陽老城區天子駕六古玩城、三硯居古玩城市場內,擺放著許多古銹斑斑、品相精美的“文物”。 ????進去問一問,就會有人對你說,他手里的貨絕對是正宗的漢魏(或隋唐)文物,高低三彩駱駝、青銅禮器、鼎、觚、爵,讓你驚嘆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位店主對新快報記者說,古玩城的文物他不 記者曾先后向幾位店主詢問,手里有沒有真正的“老貨”。一個店主坦言,真正的“老貨”都不擺在店里,“你要真想要,可以打個電話讓人帶過來。” 而洛陽文物市場之外,河洛之地、邙山之北那一個個用洛陽鏟打成馬蜂窩的盜洞,也證實了這位店主的話。 “拿起洛陽鏟,發家去盜墓,致富靠文物” 2011年6月2日,洛陽市瀍河區瀍河鄉小李村,陽光刺眼。 位于北邙山腳下的小李村距洛陽市區3公里,由于傳說在盜墓江湖上大名鼎鼎的洛陽鏟最早出自該村一個叫李鴨子的村民之手,這里因此聞名。 今年65歲的老葛在小李村村口的310國道旁開了一家門店,只銷售一種產品:洛陽鏟!他還印制了名片,上寫:葛三生名師。 “專業生產各種洛陽鏟、考古探針探條、管子,歡迎新老朋友光臨。” 店里則擺放著他打造洛陽鏟的工具和剛剛手工打出的各型號產品,記者在店里與老葛攀談了一會兒,期間他的兒子也在店里,不時會插上幾句。老葛從小就學習打洛陽鏟,自認在洛陽一帶沒人能超過他的鏟。 “洛陽鏟全部是手工制作,打造一把洛陽鏟,既辛苦,又不容易。”新快報記者了解到,這種鏟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制作工藝上更為復雜,通常制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 記者問他是不是所有像洛陽鏟那種形狀的鏟都能把土帶上來?他一臉嚴肅:“要打出這種鏟(洛陽鏟),首先要拜師學藝。” 老葛說,洛陽鏟越做越大,原來15、18厘米,現在都做到45、48厘米了,技術不斷改進。 他說,在洛陽,盜墓基本上是半公開的行當,洛陽鏟也屬于公開售賣工具,在洛陽盜墓界,流傳著口號“拿起洛陽鏟,發家去盜墓,致富靠文物”。來這里買洛陽鏟的可不是什么文物工作者,很多都是干盜墓這行的。 離開店門,老葛說,“這鏟就像一把雙刃劍,得看什么人用。” 一塊400畝的良田 結果被洛陽鏟捅成了馬蜂窩 當天小李村牌坊的南邊,一塊約400畝的農田,已經被捅成了馬蜂窩。 這些都是盜墓賊們用洛陽鏟打下的探洞,密密麻麻。除了這些探洞,還有二三百個直徑約60厘米的盜洞,每個5米多深,經人指點,你甚至可以看到一些洞在5米深下拐了彎。 “這些打洞的人真的都是高手。”村民驚嘆。 記者發現,這塊地緊鄰一條鄉村公路,讓人感嘆的是,公路邊就挖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盜洞。帶記者前來的出租車司機感嘆:“這些盜墓賊的膽兒也太大了。” 盜洞周圍鮮亮的土堆清楚地表明,這些土是頭天晚上剛剛挖出來的,其間夾雜著腐爛的棺材斷片和磚瓦碎片,更有零星散落著一些古人的骸骨。 隨同記者前往的一位專業人士判斷說,從破碎的殘片可知,這里多半應屬漢代平民墓。“挖人祖墳,拋人尸骨,太缺德了!” 記者了解到,該塊農田在2010年秋天被一家廣東企業征用,即將建設為一個物流園區,據說相關手續還沒有辦齊,當地村民和盜墓賊趁開工前突擊盜墓。 小李村的徐淑蘭(化名)這些天一直在這塊地里放羊。她對記者說,從去年秋天收了玉米,這里就開始有盜墓賊出現,而且明目張膽,“過去那些盜墓的大多是在黑夜,即使偶爾在白天,也是在秋莊稼長起來的時候,利用青紗帳做掩護進行,可現在這些人都是早晨八九點鐘就來了,開著一輛面包車,下來七八個人,在地里搗,沒人管,都習以為常了。”記者問她認識不認識這些人,徐大姐說有的認識,有的不熟悉。“這些人白天在地里用洛陽鏟搗,到下午兩三點鐘就走了,晚上來挖古墓。” 兩只羊掉進盜洞 搞了半天才弄出來 在與小李村不遠的沙灣,有一塊屬于老王承包的土地,地里有一座高高的冢子。這個冢子給老王帶來了數不清的煩惱:經常有人來在冢子周圍打探洞和盜洞,弄得他連莊稼都種不好,“整塊地到處是洞,天旱了,澆一次水要一兩個小時。” 前不久,有兩只羊不慎掉到盜洞里,他費了好一番功夫才弄出來。記者發現,冢子周圍有不少洛陽鏟打過的洞,有的洞還很大。 面對突然而至的陌生人(記者和司機),老王的警惕性很高,他先是觀望了一陣子,發現沒什么危險才靠上來。事后他說,“以為你們是盜墓賊,來打探情況的。”記者問他盜墓賊白天敢來嗎?他說:“怎么不敢,白天打探情況,夜深人靜的時候就動手了。” 老王說,現在這種盜墓的猖狂程度,只在上世紀三十代末出現過,“那時,由于這一帶古墓多,挖墓的人多,附近的老百姓就在周圍扎攤子賣飯。這幾年又多起來,經常有人拿洛陽鏟來搗,咱一個老百姓也沒啥辦法,他們也不是搶劫,不是小偷,你能咋辦。你只能說把你的地弄毀了,不讓他們搗。” 當地一位文物工作者說,洛陽的帝王將相等大墓早被盜空,說“十墓九空”一點也不為過,目前,盜墓大軍已經將戰線擴大到鞏義、鄭州、駐馬店…… 警察不敢深查 怕引火燒身 2011年6月3日,新快報記者在當地人的帶領下,來到位于龍門石窟的龍門西山上,查看幾個月前剛剛遭到盜墓賊盜挖的一處位于密林深處的古墓現場。 據《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國內媒體報道,這座位于龍門山上的古墓是在2010年11月2日被盜挖的,犯罪分子在將一塊“石門”運走時被發現,后經洛陽市文物專家鑒定,該石門系國家一級文物唐代“輔獸銜環”。在一塊高1.5米、長1.2米、厚約30厘米的石板上,兩只長角獸類各嘴銜圓環,蓮花形狀的高浮雕遍布四周。據悉,北京一位文物專家鑒別后,“說這是他看過的最精美的石門。” 案件迅速獲得偵破,結果是龍門村村民李全立、馮松衛等勾結張俊杰等十余名盜墓人所為。洛陽警方先后在關林、伊川、汝陽及商丘等地,將犯罪嫌疑人張俊杰、馮松衛、李學立、翟國棟等11人抓捕歸案。另有3人在逃。 但據《瞭望東方周刊》等媒體之后對此事報道,這一發生在龍門石窟核心保護區并引起各界廣泛關注的古墓被盜案,最后卻草草收場! 一位民警接受《瞭望東方周刊》的記者采訪時說,一方面有些領導跟文物犯罪分子有著復雜的聯系;另一方面,他也不敢深查,怕翻出更多的案子,引火燒身。 當地一位警察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也談道,“現在盜墓,警察都不一定敢抓,除非是大案。就算抓,抓的其實也都是干苦力的,是盜墓體系的最底層。上面‘支鍋’(出錢組織盜墓)的老板,后面有門路、有渠道的大老板,能抓的,很少。” 更有當地警員說,該案的發生,以及眼下洛陽新一撥盜墓潮的出現,都與幾年前當地發生的一宗被稱為“警察斗不過盜墓賊”的大案有關。 當案件進行到關鍵時刻 辦案民警紛紛調職 ■新快報記者 王劍平 這是一宗部督的盜賣文物專案,但也是近年來河南省唯一長期未破的部督專案。 案件的詭異之處在于:偵查工作剛進入至關重要的關鍵時期,與此案關系密切的干警就先后“出事”:要么被“雙規”,要么被調離原來的工作崗位,要么被迫脫掉警服,還有一些警察逃離洛陽,進京告狀。“所有辦這個案子的人,都像進入了一個迷宮,就好像到了百慕大,進去就出不來。多少人因為辦這個案子,人生無緣無故發生了改變。” ????此事發生在河南省洛陽市。有人說,由此案引發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洛陽警界的某些生態,也是造成洛陽目前盜墓猖獗的一個重要原因。 ????廣州舉報信驚動公安部 ????落款為一名愛國文物愛好者 ????這個案件的原點,開始于2002年11月底一封寄到公安部的舉報信。 ????舉報人說,自己是廣州市一名文物愛好者,幾十年來潛心于文物的研究與收藏,“在廣州的文物圈中也算有一些名望”,一些文物販子經手的漢、魏、唐代文物品相高一點的文物,多由他“掌眼”。 在多年與文物打交道的過程中,這個舉報人發現河南洛陽倒賣文物現象十分猖獗。 他舉了一個例子:2001年春天,文物販子展某領他去洛陽,“在洛陽老城附近的一棟民宅里,我看到了里面存有漢唐文物二百多件,其中80公分高的掛藍坐鼓女傭、五彩藍釉大馬等幾十件文物均為國家一級以上文物,特別是一匹1.2米高高抬蹄大披鬃三彩馬在國內極為罕見,堪稱國寶,我研究收藏了一輩子文物,也沒親眼見過如此精品。” 舉報信上說,這些年,展某一直與洛陽的宋氏兄弟合伙走私文物,“他說宋家兄弟二人是洛陽走私文物的大哥大,很有勢力,洛陽市的文物走私從盜挖到收購、運輸基本上都是宋家控制,這里的文物都是宋家弟兄存放的。” 而展某在接受宋氏兄弟宴請時,作陪的竟然是洛陽市公安局的一位隊長,“聽他們說,這個隊長和宋家兄弟及展都很熟。” 這封舉報信說的事實非常清楚,同時附上了展某的三個手機號碼和宋家兄弟的三個電話號碼,落款為“一名愛國的文物愛好者”。 公安部批示 斬斷“河南—廣州—香港”走私通道 公安部對那封來自廣州的舉報信極為重視,2002年12月4日,時任公安部副部長白景富作出批示:“組織專門力量,精心設計指揮,盡快一網打盡。”12月10日,公安部刑偵局召集河南、廣東兩省公安廳領導召開專門會議,要求兩地偵查部門組織偵破,查清涉案犯罪事實,徹底斬斷“河南—廣州—香港”的文物走私通道。該案也因此被稱為“1210”專案。 “1210”專案由時任河南省公安廳副廳長楊德勝為組長,省公安廳刑偵、技偵和洛陽市公安局刑警為主要力量的專案組得以成立。 案件交由洛陽市公安局主辦。 在接受新快報記者采訪時,當年擔任該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支隊長的李小選和副支隊長王躍卿坦言,考慮到案件的敏感性,洛陽市公安局接到任務后,包括他們在內的領導,都不知道這件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將近一個月。2003年元月13日下午,李小選被時任洛陽市公安局局長的張太學叫去,說要采取一個大的統一行動。李小選回憶道,當晚,洛陽市公安局6個垂直區分局抓刑偵的局長和附近孟津、偃師市、宜陽縣公安局主抓刑偵的副局長被集中到一個比較秘密的地方,然后把抓捕名單分給大家。直到這時候,大家才清楚是咋回事,“因為社會上都知道這幫人是干啥的,是倒賣文物的,時間都比較長,社會上傳得比較多。” 首次抓捕失敗 懷疑警方內部出了內線 當晚的行動動用了200多警力,但包括李小選在內的幾乎所有辦案人員事后承認,當晚的抓捕行動是失敗的。 “雖然也抓了一批人,但大魚一個沒抓著,抓的全部是一些小魚小蝦,包括宋家兄弟在內的主要犯罪嫌疑人都跑了。”當然,大家心里都清楚,“這中間肯定是有人通風報信”。 吸取此次抓捕的經驗教訓,洛陽市公安局之后在專案組人員組成上進行了周密考慮,抽掉了一批能獨立辦案、與犯罪嫌疑人及其親屬無任何瓜葛的干警辦案,并很快取得重大突破: 1月28日,宋氏兄弟的“老三”宋彥慶被抓捕歸案(“老大”宋彥彬潛逃至今),一些重量級人物也紛紛落網。 “1210”專案組相關材料顯示,宋氏兄弟的家庭及社會關系極其復雜,他們扎根于孟津縣及洛陽市兩地,宋彥彬是宋家長子,宋彥慶則排行第三。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兄弟二人開始涉足盜墓和倒賣文物活動,逐步在當地形成了氣候。宋家老二和老四均是洛陽市現職干警,洛陽坊間稱其“兩紅兩黑”,宋氏其他家庭成員和親戚亦不乏當地政界中人。不過,宋家人曾對媒體說,他們對老大、老三參與盜墓毫不知情。 查清洛陽警方內部有保護傘 鑒于宋氏兄弟在當地潛在的影響力和地方盤根錯節的關系,專案組成員多次調整警力,變更辦案地點,排除干擾,繼續查案。 經過一年多努力,專案組查證,該團伙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是一個帶有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不僅涉嫌組織盜掘古墓、倒賣文物犯罪,還涉嫌傷害、綁架、非法拘禁、詐騙、非法持有槍支和開設賭場等多種犯罪。該案涉及人員達200余名,案件涉及陜西、山西、河南、廣東、港澳等地,大批國家珍貴文物被走私國外,給國家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專案組查明,該團伙之所以如此猖獗,主要是在洛陽警方內部有保護傘。 截止到2004年初,專案組共抓獲涉案犯罪嫌疑人91名,其中包括宋氏兄弟的“老三”宋彥慶,掌握該團伙各類刑事犯罪案件164起,繳獲各類文物565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144件。在廣泛調查取證的基礎上,27名涉案犯罪嫌疑人被檢察機關批準逮捕(其中11人已被法院判刑,刑期超過10年的5人),宋彥慶等1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按照省政法委指定管轄,移交給焦作市檢察機關起訴。 宋彥慶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罪名是倒賣文物及非法拘禁。 辦案進入關鍵時期 專案組遭遇“小金庫”調查 然而,就在案件進入關鍵時期,一場不期而遇的“意外”就在這時出現了。2004年2月27日,河南省及洛陽市紀委開始對洛陽市公安局刑警支隊的小金庫問題進行調查,民警李小選說,作為“小金庫”,是支隊為解決辦案經費不足并經市有關領導批準而采取的一項臨時措施,屬于體制遺留問題。但辦案方卻抓著不放,不斷升級。 存在“小金庫”的單位不止刑警支隊一個,為什么這個時候突然查起了刑警支隊的“小金庫”問題?而且市公安局下屬二級單位的“小金庫”問題,也用不著動用如此高的級別、動如此大的干戈。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當年的辦案組成員談到,當時就有人提醒,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非同尋常的情況,是因為隨著“1210”案的深入進行,已經牽扯到了利益鏈條上的某些人物,希望他們適可而止。但辦案人員不為所動,繼續辦案。 當年4月,一個名叫蔡武堂的案犯,點名要見洛陽市公安局局長張太學,說有重要線索舉報。 蔡武堂的舉報讓張太學感到震驚,“他檢舉了盜墓團伙在紀檢部門的后臺。”當初,就是這位“重量級人物”,帶隊查處洛陽市刑警支隊的小金庫。張太學原以為僅是洛陽警界有“內鬼”,沒想到背后涉及官階更高的人員。 4月16日,張太學、李小選安排張建岳和王建國兩人去看守所為蔡武堂做筆錄,蔡武堂還提供了一份自己寫的舉報材料。 部督大案擱淺 警察斗不過盜墓賊 沒想到,幾位重要專案組成員命運,隨之發生重大突變:4月18日,張建岳被“雙規”,李小選在同天被“雙規”前出逃;4月19日,刑警支隊政委王宗文被“雙規”;辦案人員尤益民、王建國等人也先后接受調查。之后,李小選、張建岳等人輾轉赴京,到公安部說明情況,由一名警方辦案人員變成了一名上訪者,后被河南省公安廳派人接回。 6月8日,洛陽市公安局局長張太學被調離,擔任河南省人防辦副主任。之后,專案組成員相繼被調離原崗位,甚至脫掉警服。“1210”文物大案至此便泥牛入海,成了有頭無尾的積案。 與此同時,當年的那些落入法網的犯罪分子,卻出現了另類的“命運轉機”: 被判入獄的宋彥慶在收監兩個月后被保外就醫;曾舉報相關高層官員涉嫌違法違紀情況的蔡武堂等人,重獲自由后再操“古玩”行當。 一位辦案民警接受新快報記者采訪時說:“對我們而言,最大的恥辱,并不是專案組成員個人的遭遇,而是洛陽坊間流傳的一種說法:警察斗不過盜墓賊!” ????一群民警至今仍在實名舉報該案疑點 ????在很多人看來,洛陽公安局局長張太學突然調離就像這個擱淺大案一樣,原因都是一個謎。 ????離開洛陽前10天,即2004年5月27日,張太學正在北京公安部陪一個司長總結“洛陽經驗”。該經驗是張太學履任洛陽后創建的一項“網格化巡邏防控體系”,這一創舉獲得時任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周永康的高度評價,并定在全國推廣。 ????也就是在這天,張太學突然接到河南省里打來的電話,讓他立即回到河南。“回來就說我已經被調離,當時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張太學說。 誰欺負老百姓,我就欺負你 張太學是河南警界的一位傳奇人物。 農村苦孩子出身的他警校畢業即成為一名刑警,因成績卓越,1984年被提拔為淮陽縣公安局副局長,時年28歲。1993年6月,張太學就任太康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同時兼任縣公安局局長一職,當時也不過37歲。之后,他先后擔任周口市公安局副局長、小浪底公安處處長、商丘市公安局局長。 有媒體人說,張太學填補了多項公安史上的空白:第一個在全國公安機關發禁酒令;最早在全國提出打“市霸”(此乃黑惡勢力的雛形);1995年,最早提出平安城市概念,即“走夜路不害怕,逛商場無牽掛,搞經營無敲詐,坐客車無路霸”;最早提出警察崗位練兵;最早在當地開展大接訪,成立克難攻堅專家組。 張太學敢于碰硬,不徇私情。其傳奇經歷包括:在太康縣當公安局局長,把城里那些違法亂紀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地痞流氓“收拾得夠嗆”,“一掃當地烏煙瘴氣的混亂局面”。當地老干部聯合做了兩個鍘刀,一個虎頭鍘,一個狗頭鍘(沒做龍頭鍘的原因是張的官太小),送給了張太學,稱他是當代包公。 當地百姓送給張太學一箱蘋果,打開一看,每個蘋果上都刻著:我們熱愛張青天。張太學有一句名言:誰欺負老百姓,我就欺負你!誰對不起老百姓,我就對不起誰! 辦案之初 省委領導親自點將 2001年9月12日,張太學履任洛陽市公安局局長一職。洛陽市的很多民警都清楚地記得,頭一天,美國剛剛發生了“911事件”。 洛陽是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地位特殊而重要,洛陽的社會穩定在河南舉足輕重,而張太學當時面臨的情況并不樂觀,“洛陽亂了幾年了,班子不大團結,隊伍比較渙散。”有消息說,張太學到洛陽,是當時一位河南省委領導親自點的將,“他說洛陽的公安局長必須派一個能干、得力、敢管的人去,并且是外地人。”張太學被寄予厚望。 洛陽市公安局一名干警向記者談到,張太學走馬上任第一天,市委組織部的人帶著他到公安局里與大家見面,張太學沒有任何多余的話,把包往辦公室一擱,扭頭就出來了,直接就下到基層,“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張太學常下派出所,“每次到基層,民警吃啥他吃啥,從不搞特殊。”“有人當了一輩子警察,沒有見過市公安局長,但張太學當了局長,很多小民警跟他握過手。” 一個知情人說,每天晚上,在忙完一天的事情后,張太學幾乎都會回到他的辦公室,“讓人在門口把著,任何人不讓進。” 他看一天的警情動態,親自給某些當事人打電話,了解情況。“很多普通百姓都接到過太學局長親自打來的電話,就解決問題的時間作出承諾。” 2002年12月18日,張太學接到了偵辦“1210專案”的任務,他向新快報記者回憶道:“案件的復雜性我倒沒有想到,后顧之憂我也沒有,絲毫的懼怕情緒都沒有。我一看反映材料上寫的問題很嚴重,說洛陽市的文物走私從盜挖到收購、運輸基本上都是宋家兄弟控制,而且他們在洛陽警方內部有保護傘,更堅定了我辦案的決心。” 一些警察顧慮重重 被他斥為軟骨頭 洛陽警方對“1210專案”主要犯罪嫌疑人的首次抓捕行動失敗,讓張太學第一次感到了問題的嚴峻性。通過技偵發現,包括宋氏兄弟在內的主要嫌疑人是在抓捕行動開始前半個小時得到了消息。但張太學當時并沒有立即去追查那些隱藏在內部的“余則成”,“我想把這件事放到案件后期再處理,先外部后內部。” 但張太學如今也不由得感嘆:“后來的變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