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3歲的王家紅也沒能幸免(資料圖片)。圖片來源:生活新報
“殺人償命”傳統與“少殺慎殺”理念有差異
“同樣是死刑,社會危害不同,就要區別對待。”趙建生說,最高法院要求,對因民間矛盾、婚姻家庭矛盾或鄰里糾紛引發的案件,適用死刑要十分慎重。這是對“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貫徹,也是國家站在社會總體角度,制定的刑事司法政策。這與我國傳統意識中的“殺人
償命”理念有著一定的差異。
2007年,國家將各省的死刑核準權收歸最高法院。今年的刑法大修中又廢除了13種死刑?!皣覍λ佬虈栏窨刂坪?,口子越來越緊?!弊罡叻ㄔ阂蚕掳l過一些指導性案件,作為各地法院的參考。
“我在想,家屬是不是非要用殺人來治療創傷?網絡上一片喊殺聲是否是一種進步的意識?”趙建生說,“你殺了他,他的家人又來殺你,冤冤相報何時了?!”目前整個社會還是有根深蒂固的“殺人償命”、“同態復仇”意識,而我們的司法理念要求少殺、慎殺。現在很多國家已經廢除了死刑。因此,當法官要剝奪一個人的生命時,必然要慎之又慎,要考慮各種各樣的東西。
自首不必然從輕,要綜合各種因素考慮
關于網民熱議的自首是否成了“免死牌”。趙建生說,自首是刑法的一頂重要內容,一個法定的從輕情節自首的來源就是“繳槍不殺”,戰時優待俘虜,瓦解敵軍,是戰勝的法寶。而法律上規定了自首,目的是分化、瓦解犯罪,教育改造犯罪分子。
他也表示,法律規定,自首的“可以”從輕處罰,但不是必然從輕處罰,對一些犯罪情節特別惡劣、社會危害性極大的案件,可以不從輕處罰。但從立法的目的上來看,是鼓勵犯罪分子投案自首的。李昌奎案中,他確實是有投案情節的,這就要看法官對具體情況的分析來判斷是否適用自首?!叭绻允自诰唧w量刑中必須體現,法律的作用就不能全面發揮出來。”
田成有說,一個人如果有悔罪之心,能自首、如實交代,就可以得到一些寬容。否則以后沒人會選擇自首了?!罢麄€社會應該更理性、寬容一些。”
■ 答疑
為何不判死刑?
網民們最關注的就是,同是自首,李昌奎奸殺少女摔死男童,犯罪情節比藥家鑫還“惡劣”,為什么藥都判死刑了而李昌奎判了死緩?對此,趙建生說,老百姓將不同的案件作對比,是正常思維,不過法院要向老百姓解釋清楚原因,確實是個難題。因為法官作為一個國家刑事司法政策的執行者,掌握著生殺大權,殺還是不殺?對一個人是否有判處極刑的必要?他要比一般老百姓考慮的多得多。法律不僅要懲罰一個人,也要挽救一個人。
田成有則說,李昌奎與受害者是鄰居,之前有感情糾紛,兩家有民間糾紛,其犯罪有一定的原因。法律不是苛刻到1+1=2那種情況,否則就成了概念法學了?!彼f,一個法官,只要依法辦案,合乎法律程序,在法律適用上是可以有探討的空間的?!罢淹ㄖ性旱囊粚徟袥Q雖然和高院的判決不一樣,但是都是本著審慎的態度依法作出的?!?/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