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華視點:名校“掐尖”為何白熱化? 新華網北京7月8日電 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正在緊張進行,高校之間的“掐尖大戰”正是大熱。人們擔心,如此競爭是否走入了誤區? 有關專家指出,在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之下,內地高校招生改革有待進一步推進。 不良競爭加劇,損害教育公平 “招生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位大學招生教師在微博上如是說。如今名校之間的優質生源爭奪愈演愈烈,甚至用上了欺詐、脅 復旦與上海交大的“掐尖大戰”只是冰山一角。由于這一爭端,名校招生中的潛規則“預錄取”浮出水面。一些名校在填報志愿前與部分高分考生接觸,書面承諾簽約考生填報志愿后100%錄取,成為名校圈定高分考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昆明市第一中學是所百年老校,今年該校畢業班有10多名高分考生填報了北大、清華和復旦,他們基本都與高校簽訂了“預錄取協議”。該校高三文二班班主任譚毅告訴記者:“名校為了爭奪高分考生簽訂預錄取協議,競爭非常激烈。” 記者調查發現,“預錄取”看似給考生吃了一顆“定心丸”,實際沒有政策依據,如此限制考生報考其他高校,顯然有悖于公平競爭。為了與高分考生簽訂預錄取協議,各大名校使出渾身解數,“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包括相互貶低等,其不正當行為有加劇之勢。 一位教授在微博中抨擊某地方政府和學校在利益驅動下,采取游說、欺壓和威脅等手段迫使考生填報名校。湖北一考生在去簽約的路上接到副縣長5個電話,擔心“得罪不起”最后只得改變選擇。 “掐尖之爭”在自主招生領域也很激烈。從北大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到“北約”“華約”“同盟”三大聯盟鼎立,如此自主招生改革也陷于“掐尖”的巨大爭議。 據了解,香港大學計劃在內地31個省區市招生250人至300人;為了吸引內地學生,港大撥款900萬元設立入學獎學金,學生最高可獲得獎學金50萬港幣。 名義上掐尖兒,實際上圖虛名 “爭奪優質生源本來是客觀的教育現象,這在國外高校同樣存在。”高等教育研究專家、云南師范大學教授封海清說,“尖子生”應當接受更好的教育,名校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專業訓練和就業前景。 “但在生源大戰中,高校不應該搞不正當競爭,甚至使用欺詐手段,這樣做不僅損害了高校聲譽,也是急功近利和辦學浮躁的表現。”封海清教授認為,“高校應依靠提升教育質量、改善學習環境、辦出專業特色等吸引考生。如今大學‘千校一面’,不利于吸引生源和辦出特色。”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分析,大學“搶生源”總體看來可以分為三種境界:第一種是學生和大學雙向自主選擇;第二種是大學利用政策優惠,對報考本校的學生實行降分錄取;第三種是大學利用各種手段限制、欺詐學生。遺憾的是,我國不少高校生源競爭都處于第三種境界。 熊丙奇認為,大學如此搶生源,并不是真正重視人才培養,而只是獲得一時的招生政績,樹立學校廣受考生歡迎的形象。從培養人才的過程來看,招生、培養和畢業應該是一體的,大學招來優質生源之后,應該重視對他們的培養,但內地高校實際上并沒有這樣做。 還有學者認為,“掐尖大戰”表明高校競爭走進了誤區。名校只是貪圖招收優質生源的虛名,而不是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這種行為背離了大學教育的本義。 譚毅說:“如果招收了一流的學生,但培養不出一流的人才,這是對優質生源的浪費。” 人才流失加快,高校何以應對? 在“掐尖大戰”中,香港高校受到眾多優質生源的青睞。選擇港大的北京市文科第一名、北京四中考生梁倩說,去香港的主要原因并非獎學金,而是希望能多了解香港,嘗試不一樣的教育體制。她認為,香港高校更加開放和自由,更加國際化。 梁倩的老師、北京四中高三年級主任葉長軍認為,香港高校在課程設置、授課理念、學習氛圍、外語環境等方面都有優勢,其課程設置更加前沿,更加貼近社會需求。對于工薪家庭來說,港校提供高額獎學金也是考慮的重要因素。 優質生源外流,引發人們對人才流失的擔憂。封海清教授說,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競爭,其核心是人才競爭,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量尖端人才,如今優質生源紛紛外流,亟待引起高度重視。在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下,內地高招改革步伐勢必要加快。 在我國現行高招制度下,一名學生只要拿到錄取通知書,不出意外都能順利畢業。這種制度決定了高校競爭注重招生環節,因而,內地高校普遍存在“重選拔、輕培養”的傾向,這與西方高校“寬進嚴出”的做法恰恰相反。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指出,我國高招制度應從三個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一是實行平行志愿,保障學生的選擇權;二是增加統考次數,打破“一次高考定終身”;三是規范自主招生高校的面試。 教育專家建議,我國高招制度改革也應體現“寬進嚴出”的教育理念,降低“入口”門檻,提高“出口”標準,這樣才能促使大學更加注重提升教育質量和核心競爭力,使高校競爭回歸良性的軌道。(“新華視點”記者 伍曉陽 楊躍萍 李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