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僅僅是一個縮影,海南、廣東等部分沿海城市填海都不比山東少。 正如歌聲中所言,那一片片被文明糟蹋過的海洋和天地。 近20年來,海南、廣東、河北、遼寧、山東等省都在填海造田、圍海養殖,這使得海灣面積減少了2.20萬公頃,海岸線長度因此縮短了186公里。 填海造島的背后,是海洋經濟大躍進,以及填海造島的高達數十倍的利益驅動。 擁有3345公里黃金海岸、占全國海岸線1/6,沿岸分布著200多個海灣,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港址50多處的山東半島,20年來的填海造田、圍海養殖使海灣面積減少了2.20萬公頃,海岸線長度縮短了186公里。渤海海域縮小、海冰災害加劇、水產養殖下降,在地方政府比拼經濟指標和巨大的利潤推動下,一系列的問題并不能阻擋地方政府“向海洋要地”的大躍進步伐。 隨著國內質疑聲不斷,2009年,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圍填海規劃計劃管理的通知》,要求從2010年開始,圍填海正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實行年度總量控制管理。此前山東各地高調宣傳,動輒冠以“國內首個、國內最大”等稱號的填海項目,依舊在如火如荼進行,但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參與的企業均諱莫如深,只管“埋頭苦干”。 事實上,山東僅僅是一個縮影,甚至不是填海大戶,一位國家級海域使用論證評審專家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海南、廣東、遼寧、河北、天津等部分沿海城市填海都不比山東少。 投資千億造海上新城 煙臺龍口市的龍口灣,中國最大的離岸人工島群將誕生于此,計劃填海35.23平方公里,規劃用海總面積將達到44.29平方公里。龍口人工島群去年5月獲得國家海洋局批準建設,按照規劃,龍口人工島群將建設6個離岸人工島和1個突堤式人工島。 該人工島群的建設由當地企業南山集團承建。 對于目前的填海進度、投資額度、南山未來在該項目上的盈利等,南山集團宣傳部部長曲樹強表示,“南山屬于施工方,我們只是填海干活,這是市政府工程,要提前跟市委宣傳部預約采訪,不敢盲目接受采訪。具體未來怎么規劃還不清楚,屬于政府行為,有很多程序。” 龍口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大中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填海現場除了施工車輛,我們都進不去。對于填海這一塊,上級領導都要求建設期間不宣傳,建成以后再宣傳。這是國家的大工程,不是縣級宣傳部說了算的。填個二三十平方公里的土方量可以跟三峽大壩媲美。填海跟三峽大壩一樣,一直有爭論。專家都說不明白,我們能說什么。” 當地的一位官員透露,“龍口一直是全國百強縣,經濟發展需要上很多大的項目,幾十個項目待批,但沒有建設用地,即使置換也不夠,一年土地指標只有五六百畝,這就需要向海洋要地。同時,如果上了項目國家還給補助。這個地方填海的成本初步估算一畝20萬元左右。” 如果這個項目完成,將為龍口市解決建設用地指標5.28萬畝,相當于龍口市2009年建設用地指標的210倍。 龍口市市長李永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680億元,是2005年的兩倍;到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5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77億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內投資35億元,完成人工島的圍堰工程及吹填工程招標,同時爭取上級把人工島群作為全省藍色經濟示范區和重點開發建設區域。 據當地媒體報道,龍口灣的圍填海工程已于去年全面開工,預計2014年完成全部圍填海工程,按照規劃,到2020年將打造為投資1000億元、實現產值3000億元的現代化海洋產業基地,同時將崛起一個容納10萬人就業、30萬人居住的“海上新城”。 這意味著,僅人工島群建成的產值,將是目前龍口全年產值的4.4倍,相當于再造4個龍口市。 文登南海新區填海嚴重超標 同樣,位于威海文登市的南海新區,全市海岸線長156公里。一駛入新區,就可以看到填海造地的重載卡車往返地裝卸石料。 文登市南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隋洪強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南海新區最早是小觀鎮,2007年開始建設,規劃了160平方公里的南海新區,建設用地90平方公里,要建成五大產業基地,“短短四年時間,稅收比開發前增長了47倍。” 文登市國土資源局用地科工作人員表示,文登今年農用地轉建設地指標是550畝,去年是470多畝,前幾年基本是400多畝。“南海新區以前有7萬-8萬畝鹽田土地,在土地分類上屬于建設用地,不需要占用建設用地指標。” 此前文登市委書記王亮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區規劃后,從鹽堿荒草地、澇洼地中創造了160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開發出了90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僅以這些土地價值衡量,一個南海新區規劃,就挖掘出了超過千億的沉睡財富。” 按照規劃,南海新區到2015年,產業規模達到760億元,力爭培養銷售收入過百億企業3家、過10億元企業20家,規劃近期人口規模10萬人,遠期30萬人,建設成為文登的副中心城市。 據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調研員陳丕松稱,“威海目前只有文登南海新區向國家海洋局報了方案,填海面積不到30平方公里,這是根據項目情況做的2015-2020年的規劃,目前來看夠了。” 但國家級海域使用論證評審專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吳建政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文登南海新區,第一次160公里的方案沒有通過,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預審會時已經壓到30平方公里,去年又壓到十幾平方公里,這還要通過論證,審批的時候可能還要縮,一方面是環境影響的問題,一方面是規劃期能否建成的問題。目前張家埠新港建的引堤、港口等,填海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50公頃以上要上報國家,40多公頃就可以在省里批,他們現在辦的都是省里的手續,把引堤、碼頭、航道等分別當成一個項目立項,事實上組合起來還是一個港口功能。” 利益驅動填海造地 山東省人民政府網站顯示,近年來山東省建設用海一直在高位運行。據統計,自2002年《海域法》實施以來,截至2009年,全省確權發證的各類開放式用海、圍海和填海造地項目8000多個,用海面積400萬畝左右。其中,依法由國務院和省政府審批的填海造地總面積達6萬多畝(40平方公里),保證了沿海地區200多個建設項目落地。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網站數據顯示,2009年,山東圍填海面積是19.96平方公里,2010年審批建設用海面積17平方公里。 2011年1月初,國務院批復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成了“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而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實施集中集約用海。《實施集中集約用海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草案》提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包括9大核心區,為9個集中集約用海,包括“丁字灣海上新城”、“濰坊海上新城”、“海州灣重化工業集聚區”、“前島機械制造業集聚區”、“龍口灣海洋裝備制造業集聚區”、“濱州海洋化工業集聚區”、“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產業集聚區”、“萊州海洋新能源產業集聚區”、“東營石油產業集聚區”。每個集中集約用海區都是一個海洋或臨海具體特色產業集聚區。 2010年山東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突破7000億元,居全國第二位。據初步測算,到2020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9大核心區總投資約1.4萬億元,集中集約利用海陸總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陸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用海180平方公里,相關聯的開放式用海 400平方公里,相當于在海上再造一個陸域大縣。 除了山東以外,3月份,《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又獲國務院批復通過,按照《規劃》,到2015年,示范區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2.6萬億元,占全省的3/4,示范區海洋生產總值接近7000億元。《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確定到2015年,海南省海洋產業增加值達1274億元,比2010年翻兩番。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力爭到2015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7000億元,占全省GDP的28%。 海洋經濟“大躍進”的背后,不可避免的是填海造地。此前,僅河北曹妃甸工業區規劃用海面積310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面積就高達240平方公里。各地經濟狀況不同,填海的成本從七八萬元/畝到二三十萬元/畝不等,而土地出讓價格往往在每畝100萬元以上,僅填海造地的利潤就會高達數十倍。 公開資料顯示,1996-2007年,渤海填海造地面積551平方公里,沿海灘涂濕地面積減少了718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以上。同時,環渤海海岸線由1970年的5399公里縮短為2000年的5139公里,總長度縮短了260公里。僅就山東省而言,20年來,填海造田、圍海養殖使海灣面積減少了2.20萬公頃,海岸線長度因此縮短了186公里。(記者 姜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