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根據國內研究機構測算,自8月16日起,我國成品油調價所參照的三地原油變化率開始負向運行,向降價門檻邁近。但長期以來國內油價易漲難跌的態勢,讓人們對月底可能開啟的降價窗口充滿期待卻又信心不足。 月內內地成品油降價仍存變數 進入8月以來,受美債危機以及標普調降美國評級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表現低迷,兩大基準油價峰谷波幅均超過12%。海外市場一陣急跌令國內市場對成品油降價窗口近期將開啟預期 能源研究機構息旺能源分析師廖凱舜表示,如果布倫特油價維持在106美元/桶價格水平以下,到8月25日,國內成品油下調的窗口可能打開。可是近幾日國際油價漲跌頻繁且波動很大,“月底的降價有希望,但并不是大概率事件。” 多因素造成易漲難跌印象 我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規定,國際市場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正向或負向超過4%,即通常所稱“三地原油變化率”變動超過4%時,國內油價可相應作調整。 記者了解到,由于我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有待改進,再加上今年國際油價漲快跌慢的波動行情,國內成品油價確實存在易漲難跌的因素。 首先從4%的調價參考幅度說起,正向負向變化4%看似一樣,其實漲上去和跌下來的實際難易程度并不相同。 除此之外,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認為,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所參照的調價周期過長,導致國內油價常常滯后于國際油價的運行趨勢,也使得國內成品油價格易漲難跌。 董秀成分析,我國現行的定價機制中所要求的22個工作日是移動的,即最新一天的價格向前推22個工作日之內的價格為有效采價區間。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經歷了一場瘋漲行情,油價整體水平往往單月漲幅就達到10美元,而在下跌的時候卻斷斷續續周期較長,這樣在采價區間內的價格跌幅就難以達到4%的標準,使得國內成品油價格易漲難跌。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種原因國內成品油調價幅度經常不到位,給下一次調價造成困難。 一方面由于我國成品油調價的整個流程不夠透明,三地原油變化率的測算過于神秘,國家多次在調漲時采取的控制漲幅的做法消費者也不了解;另一方面在國際油價下跌時,由于調價周期較長等諸多原因又造成國內調價條件尚未滿足而無法下調,消費者產生國內成品油價格易漲難跌的印象可以理解。 業內普遍呼吁加快調價頻率 為進一步與國際市場接軌,縮短成品油定價機制所參考的時間周期,加快調價頻率已成為業內普遍呼吁的改革方向。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把成品油定價機制規定的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將有利于及時跟隨國際市場變動,而且油品市場上投機者的操作難度也會加大。 記者從上海幾家煉油企業了解到,今年以來,石化企業煉油板塊一直處在虧損狀態,一方面年初國際油價高漲時,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始終沒有到位,每次上調油價均壓低價位;另一方面,目前加工的成品油,也是一兩個月前進口的原油,價格每桶均在100美元左右。盡管國際油價現在處在下行通道,但由于原油加工的滯后效應,企業加工的依然是高價油。企業也希望,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能夠縮短周期,及時與國際接軌,真正實現市場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專家告訴記者,我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方案仍是改革進程中的一個過渡方案,當前還應該進一步推進成品油流通體制改革與定價機制的改革。從長遠來看,國內成品油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放開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由企業自主定價。 當然不能忘記,市場化是把“雙刃劍”。“如果新的定價機制出臺,眼前國內油價可能有一次調降,但同樣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國際油價處于上升通道,國內油價跟漲的速度也會很快。”董秀成告訴記者,與歐洲相比甚至與日、韓、新加坡等周邊國家相比,我國成品油價格依然是偏低的,這正是因為我國對價格進行調控的結果。(記者 劉雪 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