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蛟龍號”潛航員唐嘉陵、付文韜網談講述“探險之旅”深潛器空間狹小似“蝸居” 5000米海底有多種奇異生命體 “海底是個什么樣子?”“蛟龍號一旦發生意外,潛航員如何逃生?”“將來普通市民也能坐潛水器到海底旅游嗎?”……“蛟龍號”凱旋歸來后,海試探索的過程極大吸引了人們的關注。昨日上午10時至11時,早報特別邀請北海分局潛航員管理辦公室主任吉國、北海分局潛航員唐嘉陵、付文韜做客青島新 奇異生物像大蝸牛 昨天上午10時3位嘉賓上線,面對“深海迷”們最為關注的海底景象,付文韜說,如果不開燈的話,海底是一片黑暗,但是讓人感覺非常新奇,總覺得前方充滿了未知。唐嘉陵說,5000米的海底除了沉積物上的錳結核,還有像大蝸牛一樣、通體乳白色的海參等多種奇異生命體。“人對深海的認識可能還不如對火星的了解。看到的一切都讓人興奮。”唐嘉陵說,被深海世界包圍的感覺特好。 提起深潛器內的 “蝸居”生活,唐嘉陵說,內徑2.1米的鈦合金圓球艙內空間有限,站起來頭就會碰到艙蓋,如果想伸腿活動一下就得和另外兩人溝通一下,臨時占用他們的一點空間。為了保持艙內環境良好,雖然攜帶了便壺,但他們都注意飲食和作息,盡量避免上廁所。由于作業時間長,艙內溫度很低,每次下潛都穿保暖服并帶上毛毯。 下潛返回突遇暴風雨 對于下潛過程中一些突發或有趣的事情,網友們非常感興趣。付文韜說,在第43潛次,蛟龍號完成了5184米水底作業升到水面時,天氣突變降起暴雨,陣風達到8級,在返回海面近半個小時里,母船始終找不到他們。“當時雨急風大,天色越來越晚,再不盡快找到我們,我們有可能就要在海面漂流整晚,這是從未遇到的情況,非常危險。”付文韜說,幸運的是母船通過高清攝像機找到了他們,算是有驚無險度過一關。(記者 吳帥) 網談摘錄 載人艙內能保持正常大氣環境 配備先進的生命支持系統 能和陸地上一樣自由呼吸 網友:潛水器上除了有機械手和一些視頻設備外,還有其他調查設備嗎?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 付文韜:還有海底地質的沉積物取樣器、海水取樣器、微生物取樣器等。隨著蛟龍號作業性能的穩定,作為一個深海水下平臺,新的作業工具會越來越多。 網友:潛航員下海后如何呼吸,一般人不需訓練也能下去嗎? 唐嘉陵:我們有先進的生命支持系統,整個載人艙內能保持正常大氣環境,就和陸地上呼吸一樣。潛水器實際應用后,將搭乘科學家下去,科學家基本不需要像我們一樣訓練,以后也有可能人人都有機會下去。 網友:目前國外在深海下潛技術方面發展如何?此次我國成功深海下潛是否有國外科技人員參與?或者借鑒了國外經驗? 付文韜:深海下潛作業技術是海洋領域高技術的代表,俄羅斯、美國、日本、法國都擁有了大深度潛水器水下作業裝備和能力。其中,美國的作業經驗非常豐富,平臺相對較為開放,俄羅斯的大深度潛水器最多,日本的通訊能力最強,都各有特點。我國的深潛起步較晚,肯定借鑒了目前世界上成熟潛水器的一些成功經驗,但是總體設計和集成都是完全自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