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8月份,青島全市無償獻血采集量最大的一個站點——威海路上的流動獻血屋明顯“冷清”了起來。 負責體檢的醫生忻黎娜告訴記者,這個獻血屋7月初啟動時,平均每天接待40多名獻血者,周末有時會迎來近百人參與無償獻血。但最近獻血人數有了明顯下降的趨勢,比如,8月4日,她們從上午8點半等到晚上7點,只等來了6名獻血者。 市中心血站站長趙林用“心慌”來描述所面臨的壓力:“通常血站庫存量能維持7到10天的臨床用血,但現在常常達不到這個標準,有時甚至會低于5天的用血量。” 趙林坦言,之前我市采集的獻血量80%來自街頭,現在已下降到50%。 我市人口獻血率1.12%,高于只有0.87%的全國人口獻血率,也略高于中等發達國家1.01%的人口獻血率。而且,今年上半年,市中心血站的采血量再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同期增長8.53%。但是,這依然供不應求,趙林表示:“我市人口獻血率達到2%才能滿足臨床需要。”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社會老齡化加劇和醫療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就醫需求也不斷增加,每年的臨床用血量也在以6%-8%的速度遞增。 例如,今年已開診的西海岸醫療中心一期床位600張,即將投入使用的國醫堂、市婦女兒童醫院、市中心醫院項目,將新增床位2109張,按平均每床用血量4.65單位計,就要增加用血量1萬2千多單位,供血壓力持續增大。而像心臟搭橋、造血干細胞移植等新技術、新項目在臨床的廣泛應用,也導致臨床用血不斷攀高。 另外,天氣也是一個影響獻血的重要因素。每年夏季都會出現季節性缺血,高溫悶熱氣候讓人普遍感覺不適,上街獻血的人數明顯減少,加之作為獻血群體重要生力軍的大學生放假,使團體獻血量減少。而夏季恰恰是心血管疾病高發期,外傷事故也多,導致臨床用血緊張。 由于血液目前還不能人工合成,因此無償獻血關系到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它是一項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解決它的供需矛盾不能單單依靠臨時性的動員,更需要政府主導、多部門協作和全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我市的無償獻血還面臨多種現實困窘。 在威海路獻血屋待了一上午,記者發現獻血者80%是既往獻血者,而且以大學生、打工者為主要構成。血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也常常會聯系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組織職工獻血,但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給辦公室打電話,讓找政工;給政工打電話,讓找工會;給工會打電話,讓找團委……一圈下來打了四五個電話,還不知道該找哪個部門組織承辦這件事。 另外,獻血車設置點太少也給街頭群眾獻血帶來不便。據了解,全市只有7輛獻血車(市內四區4輛)、3個流動獻血屋和1個固定獻血屋。即便這么少的數量,還面臨著因違章停車而被交警和城管部門貼罰單,停靠在人流密集的商業區便會遭到臨近網點業戶驅趕的尷尬。因此,合理規劃獻血屋的建設,為獻血車提供相對固定的停放保障,是我市無償獻血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記者 王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