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英杰與南信大學生熱情合影。 賈冰 攝 2011年春節網上有一則熱帖,問:誰是世界上最不靠譜的人?答:(1)CCTV不靠譜;(2)天氣預報不靠譜;(3)男人不靠譜所以,在CCTV播天氣預報的男人是世界上“最不靠譜的人”。作為全國人民最熟悉的面孔之一,氣象先生宋英杰昨日帶著他的新書《哪片云彩會下雨》走進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針講堂。這位“微博控”平時在工作中嚴謹認真,在生活中“完全是另一副嘴 談“最不靠譜” “好歹也是個‘最’啊,給個證書吧” “我們經常代人受過,很少有人談論天氣預報準,但是一旦有人講天氣預報不準時,必然是會一呼百應,很容易引起共鳴!”宋英杰說。被稱為“最不靠譜的男人”,當時很多同事為他鳴不平,在網上還形成了劍拔弩張的氛圍,“眾多人@我,說你得表個態啊,我很淡定地說了三個字‘求證書’好歹也是個‘最’啊,給個證書吧,留個紀念吧。”宋英杰說,于是這種緊張的氛圍化解了,很多人覺得,從事天氣預報的人還是挺能自嘲的。不僅如此,宋英杰還把這一段寫進了自己新書的自述中。“那一刻,我很清醒地認識到,無論從事哪行,都有被人理解或被誤解的時候。自嘲也是一種能力,它體現出一種健康的職業心態,甚至有時候,在被嘲諷被誤解時,還需要一點娛樂精神。” 宋英杰說,不靠譜幾乎是眾人眼中天氣預報的第一標簽。不僅僅在中國,4月29日英國威廉王子“世紀婚禮”,幾天前就預測有雨,“當時利物浦的一位網友對我說,本來預感是要下雨的,但是看到BBC說要下大雨,我們就開始懷疑了。” 談職業 “當預報不準時,美女會讓公眾的抱怨少一些” 宋英杰說,他們曾經在網上征集過“什么時候容易下雨”,原本是想了解“下雨時幾種典型的天氣形勢場”,但最后收到的答案卻偏離了預期的軌道。 回復量比較大的包括“不帶傘的時候容易下雨”、“剛洗完車后容易下雨”、“說好了外出約會后容易下雨”。“開運動會,特別是氣象局或氣象院校開運動會時容易下雨”,得到共鳴最多的是“氣象臺報晴天時最容易下雨。” “其實,這就是氣象預報的主觀準確率問題。”宋英杰笑著說,氣象預報的客觀準確率是由一個個數字,一個個事實組成,而氣象預報的主觀準確率是由大家的印象組成。 “上世紀90年代,72小時的預報要向公眾傳播須層層請示。但是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得到未來一周、未來十天的天氣趨勢預報。”宋英杰舉個例子,就如不久之前的“梅超風”。通過網絡,很多人不僅能看到中央氣象臺的預報路徑,還能看到歐洲、美國以及香港、臺灣地區,甚至是菲律賓、泰國的預報路徑。“在那一時刻,天氣預報已經成為一個針對特殊事件、特殊天氣系統的國際擂臺賽。這也給我們更多的壓力,因為對錯在第二天就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對于天氣預報員來說,他們在不斷艱難地提升天氣預報的客觀準確率,而且做氣象服務和傳播的人員,就是在不斷提升天氣預報的主觀準確率。“常常有人問我,為什么天氣預報的主持人多數是美女?我的回答是,美女更具親和力,當天氣預報不準確,美女會讓公眾的抱怨少一些。” 談專業 “讓大家看得清、聽得懂、記得住” “我是聽天氣預報長大的,沒聽懂呢就長大了,一直想對氣象臺的叔叔阿姨們說,什么時候能讓天氣預報說得好玩點兒,能讓我聽得懂。”宋英杰說,那時的所愿成為了現在的所求,“我職業心態中一直有一個作為聽眾的孩提時的我,他時時刻刻提醒我說,讓大家看得清、聽得懂、記得住。”所以,即便是天氣動力學專業畢業,宋英杰說,他覺得淺顯、直觀、通俗不說術語是最重要的。他要求自己的節目中不要有一個專業術語。 宋英杰說,五六十年代氣象預報語言還是比較模糊的,比如“冷空氣前鋒過后,我市將出現陣性降水”,這是當時囿于監測和預測能力。現在盡管預測水平提高了,但這種“傳統”現在仍被無知地繼承和延續著。他說,令他很憤慨和糾結的有兩個例子。例句一是關于空間的,“今天西北地區中南部中部偏北的局部地區有小到中雨”;例句二是關于時間的,“下周前中期的后半段的部分時段,我市將出現一次降雨。” “大家民憤最大的詞匯就是‘局部’了。”宋英杰說,局部地區既不是局、也不是部,它不是特定地區,它已經變成經常受災受難的地區。局部地區產生有其歷史背景,但是現在可不可以變換一種說法,減少一些民怨。 宋英杰說,預報要符合漢語通用語義,現在有些人對于地理概念有自己制造的傾向。他曾經看到一則預報“明天晚上到夜間,該臺風可能在哪里到哪里之間的沿海登陸。”明天晚上到夜間是什么概念?預報員說,晚上是指前半夜,夜里是指后半夜。“我趕緊查了字典,晚上指天黑到天亮,夜間即晚上。” 談微博 “微博氣象服務的對象是人,而不是一個機構” 在現場很多90后的學生告訴記者,他們是通過微博認識宋英杰的。一位同學告訴記者,微博上的宋英杰和電視上完全不一樣,是一個輕松、風趣,有親和力的大叔。 宋英杰說,氣象信息傳播要符合特定傳媒傳播規律。“微博是一個社交網絡,首先是交朋友的,然后是發現信息和了解信息的。如果這種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還和信息和廣播一樣,互動性的優勢就沒有發揮出來。”當有學生提出,氣象部門如何利用微博傳播?宋英杰透露,國家氣象局已經下發文件,要求各地氣象部門開微博。“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我認為,微博氣象服務的對象是人,而不是一個機構。” 6月18日武漢出現強降雨后,網絡上出現了“看海”這個詞,此后“看海”這個詞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儼然成為了知名詞匯。在晚7:30新聞聯播后的節目當中,宋英杰針對7月初出現的頻繁強降雨過程說,“最近在網絡上出現了一個熱門詞匯叫做‘看海’。希望今后頻繁的強降雨過程不要讓‘看海’一詞再度流行。” 宋英杰說,這也是微博同步流行的詞匯,第一次用到嚴肅的天氣預報節目當中,“大家很疑惑,這么一個節目也居然和我們老百姓的說法這樣貼近,它已經變得可愛;但是也有人說,你說的看海,我們這些老年人聽不懂。它的爭議在于,我們是否用了對一些人來說很清新的詞匯,對于某些人來說會很陌生,甚至排斥,我們一定要游走和把握平均的理解能力和欣賞傾向。” 對話南信大學子 1、問:氣象節目主持人一天的工作時間有多少? 答:不可能一個人出現在一個節目中,就over了。每個主持人還會做其他的節目,承擔的頻道總數是不一樣的,我們管這叫做“盤根錯節”。有一種值班叫做“豪華套餐”,從早上4點到晚上9、10點鐘,在這個頻道中做5分鐘的游擊隊員,馬上就潛伏到下一個頻道當中,一天中不停地在說話,不停地被燈光烤。所以回到家中不愿做兩件事情,一是說話,二是睜眼。 2、問:天氣預報不準的時候是否被妻子抱怨? 答:抱怨最多的是我的妻子,她一般是27℃以上穿裙子,可是有一次北京溫度報了27℃,她就興高采烈穿著裙子出去了,結果到了辦公室就因為穿錯衣服被人笑話了。妻子立刻給我發了條短信:這是27度的樣子嗎?別人穿錯衣服還有人同情,預報員的妻子穿錯衣服就只有被嘲笑的份了。 3、問:對想做天氣這一行的人有什么忠告? 答:搞天氣的人要先接地氣再接人氣,我認為除了氣象之外,如果對其他崗位的難度和價值一無所知的話,不合適。 現場花絮 現場介紹本報“丹丹說天氣” 昨天剛見到記者時,宋英杰就笑著說,我們已經“互粉”很久了。在講座的中間,宋英杰也向廣大南信大師生介紹記者和本報官方微博“丹丹說天氣”。 簽名送書給“潮人”宿管吳阿姨 昨天剛到南京火車站,氣象先生宋英杰就表達了要去南信大見一見吳阿姨的愿望。本報曾經報道過,會打植物大戰僵尸、會玩偷菜的60歲宿管阿姨,在宋英杰看來“很潮”。最初看到這個宿管阿姨視頻的時候還是在微博上無意中被南信大畢業的同事@了一下,“一看到那個畢業典禮視頻的時候我就被吸引住了。”忙完上午的講座,宋英杰便迫不及待地來到了傳說中的29棟宿舍樓,并親手向吳阿姨奉上自己簽好名字的書。談到南信大的畢業典禮,宋英杰感慨道,一個感人的畢業典禮不是領導專家說了什么,最感人的往往是觸及人心靈的東西,而不在乎是誰,一位能記得360名學生名字的阿姨真的讓人很佩服。(通訊員 金自康 賈冰 實習生 陸康潔 記者 于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