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解放軍99式主戰坦克群參加北劍軍演。
這也是為什么,99式主戰坦克裝備的改進型125mm坦克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在2000米處的穿深能達到950mm(現階段的世界最高水平)的原因。相比之下,盡管韓國的K-2主戰坦克成為繼德制“豹”-2A6之后,第二種裝備Rh-120-55、55倍徑的120mm炮的主戰坦克,但韓國實際距離生產次一等裝備(K-1A1裝備的Rh-120-44,44倍徑120mm炮)的程度依然很遠。而這不僅導致了即使采用新型裝備,實際性能依然提升有限的俄尷尬情況,也使韓制主戰裝備在國際市場上難以取得突破。
如果將中國主戰坦克相對于韓國同類的裝備看作是一個表象的話,那么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韓國沒有條件具備較為完整的軍備制造體系。在這一問題中,政治因素所發揮的作用實際上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大。當年中國花費重金從瑞士引進了坦克炮制造的關鍵技術,其出發點不僅是國內巨大的需求量,同時還有類似巴基斯坦、泰國、摩洛哥這種已經擁有或可以爭取的外銷市場。而韓國則不同,盡管韓國的軍隊密度已經遠遠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受制于總量的限制,實際裝備數量還是很有限的。而在美俄實際主導的國際軍售市場上,韓國是沒有能力與美俄進行平等的同等級競爭的。因此著眼于實際需求的相對不足,使得韓國在更多的時候沒有必要去進行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大量裝備。因此,韓國在中韓兩國主戰裝備對比中面臨的個別優勢+全面劣勢的現象,十分類似于當年的捷克斯洛伐克與英國的對比。歸結起來就是,在任何裝備的研制與生產過程中,實際需求決定了產品的絕對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