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擺脫路徑依賴很難,一座城市同樣如此。
東營是國內著名的石油之城,全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80%的石油地質儲量和85%的石油產量在其境內,自該市1983年建置以后的近三十年間,石油產業的產值長期占到全市經濟總量的80%以上,是東營絕對的支柱產業。當地人有句口頭禪:“油田一感冒,全東營都打噴嚏!”
然而像每個資源型城市一樣,東營在一路飛奔之后逐漸陷入隱憂,因為,再豐富的資源也有枯竭的一天,唯有提早轉型,尋找到更多有競爭力、可持續的替代產業,才能在未來立于不敗之地。“近幾年來,我們經過不間斷的產業結構調整,已經使全市石油產業在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到50%左右,對于石油產業的依賴有所降低。”東營市藍色經濟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薛榮建告訴記者。
憑依優勢,放手規劃
擁有廣闊的灘涂,是東營的天然資源優勢——這一點,和濱州一樣。
行進在東營沿海,在無邊無際的灘涂上,隨風飄舞的蘆葦蕩、不時驚起的白鷺令人印象深刻。薛榮建介紹,東營的灘涂面積達到 120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二,灘涂、鹽堿地等未利用地達452萬畝,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是我國東部沿海后備土地資源最多、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
而且,經過多年積淀的東營也有了一定的產業基礎:石油裝備制造業總產值目前占全國同行業的三分之一,新聞紙產能居全國第一,離子膜燒堿、輪胎產能居全省第一,汽車制造、紡織服裝、新能源裝備等產業近年來也發展迅速。
自古以來,港口都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源和巨大引擎,東營人則有東營港。作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處于山東半島與京津唐地區交通要津的東營港,今年上半年兩個3萬噸級碼頭已累計接卸貨輪420多艘,吞吐貨物260多萬噸,中海油、萬通等八大業主碼頭正加緊建設。“2015年以前,東營港將力爭建成生產性泊位50個,吞吐能力達到5000萬噸,進一步加快港區一體化發展,從而強力拉動東營藍色經濟的建設。”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茍增杰說。
廣闊的土地資源空間,初具規模的產業基礎,再加上港口,是東營圍繞藍色經濟實施戰略規劃的基礎,也是其構筑“一帶、一軸、兩極、三城、六區、十園”的全市戰略布局的重要依托。
而藍色經濟區戰略的實施,讓東營的資本吸納力有了新的提升,有著靈敏嗅覺的國內外銀行,很快體察出其間的投資潛力。“我們一年之內就吸引了10多家股份制銀行前來落戶。在此基礎上,我們推進設立投資基金、創業投資集團和股權交易市場,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強化招商引資,為藍色經濟發展全力提供政策、金融和創新支持。”薛榮建表示。
截至目前,東營確定的117個藍色經濟區建設重點推進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230余億元。
藍色方向:高效生態
“高效”與“生態”,是東營發展藍色經濟的兩個關鍵詞。
位于東營南部的經濟技術開發區,肩負著該市率先發展藍色經濟的使命。該區辦公室副主任邢偉向記者介紹,開發區目前正著力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等6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我們引進的新項目,必須低于同行業能耗平均水平,低于全區能耗平均水平,同時禁止高污染、高耗能項目進區,高起點規劃、高層次開發、高水平運作,打造高端高質產業的聚集區、低碳經濟的示范區。”
在東營重點發展的產業中,現代漁業占據著重要位置,位于東營墾利縣、東營為發展藍色經濟而規劃建設的現代生態漁業示范區,恰恰兼具了高效、生態兩大特色。在這一全國規模最大的單片灘涂養殖區里,9萬畝海參養殖池塘均是人工造礁,并且實現了海水在海參養殖、蝦蟹貝類養殖、鹵蟲養殖、曬鹽制鹽等領域的梯次利用,既減少了污染,又縮短了制鹽時間。
“不僅如此,我們還利用取之不竭的風能豎起33臺風電機組,同時利用豐富的地熱資源發展旅游業,實現了地下、地表、地上三位一體的海洋生態資源綜合利用。”東營市現代生態漁業示范區管理辦副主任伍方旭說。
按照發展藍圖,今后,東營將把構筑具有高效、生態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作為建設藍色經濟區的核心任務,力爭通過10年努力,把東營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河海生態文明示范區、海陸統籌協調發展先行區和全國宜居創業城市。(記者 林 剛 段曉東 趙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