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華社昆明1月29日電(記者張嚴平、楊躍萍 人民日報記者姜潔、宣宇才)他走了,就像一個操勞了一生的老農民一樣,走了……身旁留下一頂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煙斗;身后留下一個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風燭殘年的老伴,有每天上山種地、喂牛、打豬草的女兒女婿,有開著農用車跑運輸的孫子們……
![]() 照片上的他,溫暖地笑著,目光慈祥又明亮。 他,就是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書記楊善洲。 這是2009年楊善洲在大亮山林場的資料照片。新華網發 一輩子的赤子之心,把生命最后的霞光,化為家鄉大亮山上永恒的春天 1988年3月,楊善洲退休了。一頭牛,卸了架,該休息了。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他選擇了另一種活法。這是一次還債,也是最后的報恩。 地處施甸縣南邊海拔2619米的大亮山,是楊善洲家鄉最高的山。他16歲時父親病逝,和守寡的母親艱難度日,母親常常帶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藥,拿到集市上賣。是大亮山養活了他一家。 在日后風風雨雨的歲月里,楊善洲親眼看到曾經長滿大樹的大亮山,一點點變禿變荒,亂砍濫伐,曾成為一個時代的隱痛。他不止一次向身邊的人訴說:“都是在我們手上破壞的,一山一山都砍光了,多可惜!我們要還債!要還給下一代人一片森林、一片綠洲!” 他當地委書記期間,曾帶人風餐露宿,徒步24天,詳細了解大亮山的土壤、氣候、地理環境,一個“種樹扶貧”的夢想在他心中萌芽。 從不為家人辦事、不為家鄉辦事的楊善洲,對家鄉的人說:“退休后,我會給家鄉辦一兩件事的!” 現在,他退休了。 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按規定到昆明安家休養的厚意,說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團聚的愿望,留下一句滾燙的話:“我是一個共產黨員,說過的話就要兌現,我要回大亮山種樹去!” 3月8日,楊善洲退休的第三天,他卷起鋪蓋,當晚就趕到離大亮山最近的黃泥溝。第二天,他帶領著從各方調集的15個人,雇上18匹馬,馱著被褥、鍋碗瓢盆、砍刀镢頭,一鼓作氣上了山。 晚上,他們搭起草棚,挖出爐灶,點起篝火,召開了大山上的第一個火塘會議,做出計劃,第一年種樹1萬棵。是夜,狂風四起,大雨瓢潑,窩棚被掀翻,爐灶泡了湯,一群人只好鉆到馬鞍子底下,躲過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 楊善洲的大亮山植樹造林就這樣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