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廉價老藥青島斷檔 ????感冒靈、慶大霉素、小兒止咳糖漿……這些曾經的廉價老藥正逐漸淡出青島市民的視線。近日,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廉價老藥在市面上出現“斷檔”,取而代之的是療效差不多但身價翻了十幾倍的同類藥品。 ????對此,藥店、生產廠家和醫院表示,廉價老藥利潤太低,甚至有些藥品出現成本價高于銷售價的“倒掛”現象。在醫藥生產鏈條中,廉價老藥或已失去存在的空間。 ????林旦乳膏身影難覓 ????藥店:“庫存沒了,且進不到貨” ????這幾天,市民吳女士為尋找一種藥品跑遍了島城各大藥房和診所。一番奔波下來,她還是失望了:“醫保城、百姓陽光大藥房、國風藥房,凡是市內較大的連鎖藥房,我都跑去問了個遍,得到的答復是‘沒有庫存了’,而且工作人員表示不打算再進貨。” ????吳女士辛苦尋找的這種藥叫林旦乳膏,是治療皮膚病的一種廉價老藥,專治疥瘡和陰虱病。由于只賣1.70元一盒,而且副作用較小,這種藥品已成為很多市民治療皮膚病的首選。 ????為驗證林旦乳膏島城缺貨,記者先后來到威海路上的7家藥店進行詢問,得到的答復均為“已經售完”,并且藥店也不再計劃進貨。在問詢過程中,藥店工作人員向記者推薦了另外幾種治療疥瘡的藥物:7.40元/盒的 “一掃光”藥膏和24.80元/盒、29.50元/盒的其他品牌藥膏。雖然工作人員一再宣稱,這些藥品和林旦乳膏藥效相同,但是價格卻比林旦乳膏貴了數倍乃至十多倍。 ????“斷檔”絕非個例 ????藥廠:“原料大漲,無利潤可賺” ????在島城大大小小的藥店中,林旦乳膏的“斷檔”絕非個例。 ????國慶節后上班第一天,杏林大藥房經理陳青在開業務例會時,發現在市場上消失幾個月的維腦路通片進到貨了,但是仔細一看,這種藥品的進貨價格比此前翻了一番多。 ????“維腦路通片是瓶裝藥,一瓶100片,可以用一個月,心腦血管病人基本都用這個藥。”陳青說,這種藥品限價后藥店售價是3元/瓶,但是廠家出貨價漲到了5.7元/瓶,這種賠錢的藥品,雖然有很多市民在四處找尋,但是藥店仍然放棄進貨。 ????不僅是藥店,我市多家醫療機構也在廉價老藥身上“傷透”了腦筋。一位在島城某三甲醫院藥房工作了十幾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明顯感受到,國家對基本藥物屢次調價,確實擠出了藥品虛高“水分”,但一個“怪現象”隨之而來:一些常用廉價藥變得緊缺甚至進不到貨了。問其原因,對方往往含糊其辭。“比如,氨芐青霉素,調價之前是1.28元/支,調價后降到了0.58元/支。但自調價后,原本一直供貨的一大型藥廠就反饋說不再供貨了。無奈之下,醫院只好另外組織貨源,現在用的這種藥招標價是0.98元/支,價格倒掛了4毛錢。”該工作人員表示,其他廉價常用藥包括青鈉霉素、紅霉素、鏈霉素等,市面上雖然有,但比較緊張,想進貨就得盯緊。 ????島城其他醫院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對于廉價常用藥品,不是他們不進貨,而是“進貨難”。 ????對于“進貨貴”、“進貨難”這些說法,全省最大的植物原料藥提取基地魯銀藥業工作人員卻有另一番說法。“最近半年來,維腦路通片的原料蘆丁從10萬元/噸漲到了30萬元/噸,我們再以原來的價格銷售肯定是價格倒掛。現在即使提高出廠價,利潤也很低,公司已不打算繼續開拓這種藥品的市場了。” ????廉價老藥難言之痛 ????醫院:“利益作祟,老藥生存難” ????采訪中記者發現,除了供應緊張和價格猛漲外,廉價老藥陷入了一種尷尬境地:部分藥店即便有存貨,也并不愿意將廉價老藥賣給病人。 ????在中山路一家藥店,當記者說買治拉肚子的藥品時,藥店工作人員極力向記者推薦一種價格為17.6元/盒的藥品,而當記者點名要黃連素時,該工作人員才從最不起眼的一個角落里找出價格為1.2元/瓶的黃連素片。“說到底,就是廉價老藥利潤額太低,加上國家又有限價政策,因此藥店紛紛尋找替代藥品,但是價格卻漲了幾倍甚至十幾倍。”一藥店老板直言不諱地表示,在藥店經營策略中,擯棄廉價老藥是生存發展之需。 ????一醫藥公司經理表示,面對廉價老藥斷檔,國家有關部門肯定會要求國有制藥企業生產一些常用藥物,保證用藥基本供應,廉價老藥也會有新的替代品出現,因此斷貨和提價并不會造成用藥緊張,但患者卻要面對越來越高的藥價。 ????“一方面藥廠因利潤攤薄生產積極性下降,另一方面醫院因利潤太薄而放棄使用,雙重壓力之下,便宜好用的經典藥物正在失去生存空間。”一在島城某三甲醫院工作的醫生就此作出解釋:在生產環節上,許多老藥品定價比較早,價格多年不升反降,利潤空間越來越薄,甚至出現價格倒掛,企業為此紛紛放棄生產;在醫院使用環節上,國家規定藥品進入醫院可收取15%的加成,廉價老藥便宜,回扣少,醫生也不愿意開。這就讓一些醫生形成了這樣的思維:開越貴的藥品,拿到的加成收入就越多。受此引導,一些藥企將精力用在生產價格高昂的新藥、特藥上。還有一些藥企索性讓廉價藥穿上“馬甲”,換個名博取更高的利潤。 ????由此看來,因為“利益”二字,廉價老藥已在生產、銷售、使用各個環節上失去了存在空間。廉價老藥斷檔甚至消失,受害的最終是普通老百姓,究竟誰該對此負責?(記者 賈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