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窯村的“帽子經” 90%的村民從事制帽業,小小帽子帶富一方,而今正應對著招工難、利潤低等考驗 膠州市李哥莊鎮是著名的 “中國制帽之鄉”,帽子生產銷售集群化發展已有20多年歷史。目前這里的帽子產量占全國的15%,產值占到當地GDP的40%以上。在這里,已成長起數個幾乎家家戶戶從事制帽行業的村莊,被稱為帽子專業村或帽子小區,集中了大批制帽企業。 制帽作為一種傳統的制造業,在轉方式、調結構的大 九成村民“以帽為生” 一進小窯村,便可見主路兩側做帽子輔料、繡花、帽檐切割、包裝紙箱、機械維修等生意的商戶一家挨一家。一位村委會干部告訴記者,村里有420多戶、1700多人,成規模的制帽企業有十余家,相關配套小企業或作坊若干家。村民人均土地只有6分,外出打工的不多,制帽業是如今90%村民安身立命的依靠,近些年發展較快,已帶動當地村民收入步入膠州市前列。 現年45歲的葉桂紅是土生土長的小窯村人,年輕時在周邊的床單廠、紡織廠做過工人,1998年開始,在村里人辦的善春刺繡做繡花工人,接的活很多時候就是往帽子上刺繡圖案。2005年,這家繡坊擴大規模,成為一家制帽企業,葉桂紅隨著到廠里繼續從事帽子制作中相對較復雜的刺繡工作。她告訴記者,家里有一畝多地,都交給親戚種了。她在廠里干刺繡每個月收入2000-3000元。老公做著機器維修的活計,也是與制帽機械打交道,收入和她差不多,這也大體是村里人做工的平均收入。這樣的收入讓她還算滿意,兒子越來越大了,最近她正籌劃著在村里買套新房子。 “村里人大多數都干著與制帽相關的事,比如輔料銷售、刺繡、印花、切帽檐、包裝、縫紉設備銷售維修等。不過在制帽廠干活挺辛苦的,現在不少年輕人不愿意干,所以廠里多數是像我這樣 40多歲的女工。” 葉桂紅對此表達了些許憂慮。 利潤不高 生存艱難 這樣的憂慮對于葉桂紅的老板、青島豐凌飾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魏蕊花來說則更加突出。從創辦只有十幾名工人的繡花作坊,單純只作刺繡,為其他制帽企業和服裝廠配套,發展到建立新廠房、辦起有幾百名工人的制帽廠,她親歷了企業從小到大、從簡單工序和完整產品的過程,也見證了當地制帽業發展的歷程。 她對記者說,前些年本地制帽業發展非常快,不斷地有新工廠冒出來,規模也都越做越大。“2008年我們廠里工人最多的時候有300多人。但是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直到現在,我們都面臨著兩個共同的難題。一是工人難招。本地的熟練工人普遍年齡偏大,不少兒女結婚后選擇退休回家看孩子,而年輕人又不愿意進工廠做工。盡管我們每年給工人漲工資,招工難還是很突出。廠里有200多臺縫紉機,現在只用了100多臺,就是人不夠。迫于這種壓力,已有部分制帽企業到臨沂、聊城等一些地方建廠,但又會在原料采購、運輸、信息等方面遇到另外一些新問題,所以我還沒有外地建廠的打算。二是雖然訂單不少,但由于價格透明、競爭激烈、成本上漲等原因,利潤越來越低。”她告訴記者,2005年的時候生產一頂帽子利潤可以確保六七毛錢,而今,賺到5毛已經算好的,為了穩定客戶,1毛錢甚至零利潤也要做。 對此,魏蕊花選擇的解決方案是自創品牌。和當地其他制帽企業一樣,她的工廠一直以來主要做貼牌加工,雖然省卻了銷售的麻煩,但利潤空間有限,如今已被擠壓得微乎其微。為了生存發展,必須創建自己的品牌。“這要慢慢來。今年春天我們已經拿到自己的商標,下一步得逐步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她說。 自創品牌 發展壯大 從小窯村成長起來、如今已在李哥莊鎮政府駐地設廠的青島冠利制帽也已經注冊了自己的商標,并著重提高新產品開發設計能力。負責人葉芳真對記者說:“墨西哥客商上個月剛來過,和我們一起討論新產品的開發問題。在出口的帽子上,我們也會堅持在國外品牌的旁邊掛上我們自己的標簽,逐步提高我們的知名度。” 在小窯村,記者還走訪了另一家制帽企業青島亞美制帽。副總經理葉瑞玉對記者說,該廠也是主要做外銷訂單,目前一頂帽子還賺不到5毛錢。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生產一頂帶繡花的運動帽,布料費用約3-4元,繡花費用3元,人工費3元,帽檐2毛,再加上其他小的輔料,10元打不住。這些成本已經很難再壓縮,材料和人工的費用還在不斷上漲,但賣出的價格卻很難漲,因而利潤越來越低。雖然利薄,但他表示,“還是愿意做外銷,內銷更不好干。”不過,這家公司已經開始嘗試在阿里巴巴網站上銷售。 記者從李哥莊鎮政府了解到,小窯村制帽業的發展和企業面臨的難題頗具代表性,品牌起步晚、研發能力弱、沒有自己的銷售網絡是當地制帽企業的普遍軟肋。但近幾年,在當地政府和行業協會的引導下,部分企業開始創建自己的品牌,提高設計能力,提升產品檔次,開辟銷售渠道。該鎮還正在規劃建設中國帽藝博覽城項目,為當地制帽企業提供展示、交流、洽談、創意設計的平臺。“既要做大,又要做強;既有市場占有率,又要有話語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可持續的發展。”當地一位干部說。 本報記者 王麗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