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廣網天津10月20日消息(記者翟媛 張秀鳳)今天(20日)上午,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與湖南、青海、四川、浙江等地文化主管部門,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湖南湘繡、青海唐卡、四川羌繡、浙江東陽木雕等非遺項目的藝術精品將陸續登陸天津文交所。合作各方表示,此舉有望通過新的市場化交易平臺,促進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并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 我國非物質 天津市政府副秘書長陳宗勝說,天津文交所是天津金融改革創新的產物。在交易所平臺上,參與的投資者更多,市場價值發現功能體現的更加充分。天津文交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合作,不僅能促進非遺的傳承與保護,還能使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到藝術品投資中去。 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總經理柳紅衛表示,天津文交所希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更多的向公眾展示的機會,將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電子交易平臺相結合。通過引入非遺精品的上市交易,讓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廣泛的關注,不斷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扶植我國的非遺傳承人,推動中國藝術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復興。 今年9月,蘇繡藝術家姚建萍的兩幅作品——《富春山居圖》合璧和《世紀和平——百鴿圖》在天津文交所上市,開啟了金融創新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先河。日前據“姚建萍”刺繡藝術館工作人員介紹,資本市場對非遺項目的促進作用已經開始顯現,不但蘇繡藝術品的市場關注度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一些藝術院校也開始積極參與蘇繡的藝術創作與市場開發。 此次與天津文交所簽訂合作協議的項目,均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備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非遺“變身”金融產品,不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群關注,為其保護與傳承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也有利于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的價值體系建立,讓市場發現藝術品背后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