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月中旬,應日本關西廣域機構邀請,記者隨全國友協教育交流考察團赴日訪問,近距離觀察了鄰邦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情況,對日本素質教育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和體驗。 ????課堂教學生動直觀 ????“九月我們去英國留學,要對他們介紹日本的文化。怎么介紹好呢?我們選擇關西地區三大城市——京都、大阪、神戶,一邊回顧自己國家的文化特點,一邊學習HTML語言,制作我們住在地方的Home ????這是京都學園中學高一年級的一堂計算機課。沒有枯燥的理論,沒有空洞的說教,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個個興致勃勃。 ????另一堂初一地理課上,老師講授各國文化,投影儀上播出的是自己在當地拍攝的相關照片。學生們的教科書,一半以上的篇幅也被各類圖表占據。還有古詩課,老師把詩句制成撲克牌大小的卡片,孩子們分組練習。 ????陪同我們參觀的沼田千佳老師介紹,日本學校非常重視教學方式的生動直觀性,反對死記硬背和生硬灌輸,倡導學生直接參與,在這個過程中激發起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與國內重視考試成績不同,日本中學特別強調過程教學,都是小班教學,方法比較靈活,師生關系比較民主,課堂氣氛活躍。校長佐佐井宏平對記者說,這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同步成長。 ????課外活動豐富多彩 ????日本的中學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教學設施功能齊全且講究實用。 ????記者在奈良縣立登美丘高中看到,普通教室沒有投影、空調、電視等設備,校園內也沒有塑膠跑道、游泳館、電教館之類的豪華設施,甚至沒有食堂和微波爐,學生中午吃家里帶來的涼飯菜。 ????盡管條件簡陋,但絲毫不影響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校長赤松敬安告訴記者,學校的校訓是V.I.P(Vivid、inteligent、progressive),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生動活潑。從高一到高三,學生每周只上30節課。除了語、數、外等必修課程外,學校還安排了劍道、柔道、茶道、繪畫、音樂等許多特色課程供學生們選擇,另外還有綜合性學習時間和特別活動(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學校活動)。 ????我們在參觀中看到,日本學生的精神面貌都比較好。下午3點40分放學后,運動場上到處都是生龍活虎的身影,很少有人戴眼鏡。三五成群的學生不時從我們身旁走過,都會主動停下來鞠躬問好。雖然時值寒冬,女孩子們一律身著短裙、短襪,膝蓋裸露在寒風中仍談笑風生,令訪問團的老師們嗟嘆不已。 ????“游山玩水”也是學習 ????訪日期間,主辦方安排我們參觀一些景點,一路上接二連三遇見集體出游的學生:奈良東大寺、京都西陣織會館、大阪公園……幾乎每個地方都充滿了一群群穿著校服的中小學生的歡聲笑語。這讓中國老師倍感詫異:日本學生怎么有這么多時間到處游玩? ????導游垣谷好子小姐解釋說,“修學旅行”恰恰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近年來,日本一些教育家非常倡導本土文化教育,并且強調這種教育應當以具體可觸的方式體現出來,因此名勝古跡成了大多數學校“修學旅行”的首選地,也有學校將課內教學與環境教育、和平教育結合起來,如組織學生去富士山看火山地貌、撿垃圾,去廣島原子彈轟炸遺址重溫歷史。此外,讓學生親手體驗學習制作陶藝、食品等活動也頗受歡迎。 ????大阪教育委員會官員橋本光能認為,“修學旅行”不僅讓學生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了接近自然和社會、探索和發現的機會。這種課程的初衷與中國古代“百聞不如一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思想有一脈相承之處。 ????科普教育彰顯責任 ????日本有眾多博物館和科技館,陳列內容突出時代和本地特點,體現方式強調與觀眾互動,是理想的科普場所和第二課堂。例如在奈良大和房屋研究所,你能通過模擬演示體驗免震住宅的工作狀態;在神戶人與防災未來中心,你能通過簡單實驗了解地震原理;在松下中心,你能通過實際操作了解最新節能技術;在大阪舞洲工廠,你能親眼目睹垃圾處理全過程…… ????訪日期間,我們參觀了4個科技場館。幾乎在每個場館內都能看見大批的參觀學生。他們不是簡單地走走看看,而是帶著教學任務,很多學生手拿記錄表對比展品進行學習。展區中間也有專設的書寫、討論區域。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科普場所還注重弘揚友愛精神和責任意識。神戶防災中心有段介紹阪神大地震的影片,通過一位15歲幸存小姑娘的目擊口述地震發生、救援、重建全過程,處處突出日本人民的不屈和互助精神,令人印象深刻。講解員藤原千秋告訴記者,每年有世界各地20多萬中小學生來這里參觀,許多孩子還把自己的感觸畫成圖畫貼在大廳,與他人交流分享。“現代日本教育中,好學生的標準并不取決于學業成績,我們更看重身體健康、自主能力強、豐富的內心世界、國際合作精神和環保意識等。”藤原千秋說。也許,這就是日本素質教育的精髓吧!(記者 趙良英 通訊員 高作銀) |
上一篇:法國:動手做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