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新聞工作者上臺領獎? (青島新聞網記者 周琦 攝)
????座談會上,王偉充分肯定了中央、省、市新聞單位的宣傳報道成就和廣大記者勤奮敬業的工作作風和出色成績。他指出,今年以來,新聞宣傳工作呈現出三個亮點:一是講政治、守紀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意識明顯增強。廣大新聞工作者緊緊圍繞全市的重大部署、重要活動、重點工作,開展了一系列重大主題宣傳活動。如《青島日報》等媒體在市容環境整治工作中,主動策劃、提前謀劃、精心采訪、不惜版面,及時傳達了市委的工作部署;在藍色經濟區建設中,圍繞市委重點規劃,《青島日報》派出報道組赴省內七市,重點報道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以及青島打造 “中國藍色硅谷”戰略決策,在社會上引起良好反響。這些都充分體現出新聞隊伍講政治、守紀律、顧大局的本色。二是用心謀劃,加強評論,新聞宣傳質量明顯提高。在我市黨政考察團赴天津、沈陽、大連學習考察的宣傳報道中,《青島日報》不僅派出記者深入采訪,而且主動配發新聞評論,寫出了十余篇題目鮮明、觀點明確、很有分量的系列評論,體現媒體的立場觀點,新聞評論工作水平不斷提高;三是把好關、把好度,輿論引導水平明顯提升。如在9號臺風“梅花”與青島擦肩而過后,《青島日報》及時推出評論《“十防九空”與“萬無一失”》,充分發揮了新聞媒體解疑釋惑、化解矛盾、理順情緒的作用,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王偉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努力把我市新聞宣傳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要牢記使命,切實擔負起新聞工作者的政治和社會責任;要深化“走轉改”活動,在貼近群眾中更好地服務群眾;要圍繞全市中心任務,進一步興起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的宣傳熱潮,進一步深化“三個規劃”和市容環境整治工作的宣傳,做好年終成就和民生工作以及換屆選舉工作的宣傳。
????會上宣讀了《關于表彰第三屆青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的通報》及《關于表彰2010—2011年度青島新聞獎獲獎作品和個人的通報》,并為第三屆青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及青島新聞獎獲獎代表頒獎。中央、省、市新聞記者代表在會上作了交流發言。(青島新聞網記者 周琦)
第三屆青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名單
(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東升 青島新聞網總編輯助理、采訪中心主任,主任編輯
王麗君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首席記者
田 璐 青島晚報助理記者
張 玉 青島日報時政新聞中心副主任,記者
茍旭迪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城陽廣電中心新聞部記者
周建輝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頻率首席主持人
段海鷹 青島早報記者
郭 娟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綜合頻道記者
唐志軍 商周刊副總編輯
董承芳 青島財經日報政經新聞中心主任,助理記者
在互聯網上奏響時代新聞的強音
——記青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獲獎者、青島新聞網記者王東升
每周兩期的“民生在線”網談,構建政府與百姓的溝通橋梁;推出“最美乘務員朱麗”的系列報道,引發全國媒體的跟進關注;80多期草根人物《咱們》專題,寫老百姓身邊的事,樹老百姓身邊的人;走進膠州灣大橋和隧道的建設工地,記錄下這些劈海穿空的橋隧建設者……青島新聞網的網友們發現,新聞網的原創報道日漸發揮出網絡新聞“最快、最全、最深、最強”的媒體優勢,在島城眾多媒體的變奏中發出自己的強音。在這些深入厚重的大型報道后面,浮現出新聞網年輕精干的采訪團隊,和在他們背后默默耕耘的團隊帶頭人——王東升。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做一名記者是幸福的,可以讓我在采訪中體驗到千姿百態的人生。”王東升現任青島新聞網總編助理、采訪中心主任。自2008年8月進入青島新聞網運營部工作以來,創新開辟圖、文、視頻、社區、微博等全媒體報道手段,打造更加生動活潑、更受網民喜愛的網絡新聞,使得青島新聞網原創新聞在網民之中發揮出重大的影響力。
打造“民生在線”網談平臺,搭建政府百姓溝通橋梁
由市政府糾風辦、市監察局和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 “民生在線”網談欄目,于2009年9月正式啟動,欄目以“匯民智、達民意、系民生”為宗旨,迄今舉辦大型網談150期,青島各區市、各部門、各行業單位“一把手”踴躍上線,把群眾通過“民生在線”反映出的熱點難點問題,列入工作日程之中,齊抓共管促進問題的解決。
民生在線網談欄目構建政府與百姓溝通平臺
“民生在線”開辦一年多來,參加群眾多達200萬人次,解決網友問題2.7萬余條,取得了扎實的成效,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青島新聞網組建了 “民生在線”報道團隊,開創了“民生追訪”專題,專門跟進群眾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落實情況,兩年來發稿100余篇,促進了政府部門與群眾的信息互通。
“孩子3歲了,至今還沒有落下戶口。”這是膠州村民王仕娥在“民生在線”網談中留下的一個帖子。她說,這個問題3年都沒有解決,這一次發帖,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沒想到是,膠州市孫副市長當場給她留下一個電話號碼,讓她聯系解決。3天之后,孩子的戶口終于落下了。王女士給青島新聞網發來感謝信,說:“這么短的時間里給我解決了讓我煩惱了三年多問題,我真的很感動,感謝青島新聞網給我們普通老百姓一個尋求幫助的平臺!”
經過一年多來的努力,“民生在線”欄目成為政府部門匯集民智的重要渠道和市民參政議政的重要監督平臺。2010年和2011年,青島市委副書記、市長夏耕兩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辦好民生在線等市民互動欄目,完善公眾評價機制,促進政府工作在更大范圍內接受群眾評議和監督。 2010年12月,《人民日報》發表題為《青島網絡自主品牌 凝聚網民力量》的文章,推介了這一暢通民意渠道、打造網絡品牌的做法。2011年1月,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發了題為《青島:廣納民意 改善民生》的新聞,推介了青島市廣開渠道,傾聽民意的做法。青島新聞網“民生在線”欄目獲得2009年山東省新聞獎網絡新聞復評一等獎、2010年中國地市報新聞一等獎。
青島新聞網采訪中心推出的最美乘務員朱麗報道
策劃深度報道,弘揚人間真情
《最美乘務員警示扒竊遭群毆:寒心過但我不后悔》是青島新聞網獨家深入發掘的一組人物典型報道。23歲的青島女乘務員朱麗,為了保護車上乘客的財產,制止扒手偷竊,屢次被報復毆打,盡管許多乘客面對歹徒的囂張氣焰選擇了沉默,但是她沒有退縮,她說:“上了我的車,就是我的乘客。我不能容忍竊賊在我的眼皮下偷竊。”
獲悉乘務員朱麗的感人事跡,青島新聞網第一個推出了獨家深度報道,并連續追蹤,文字、攝影記者跟蹤朱麗從早晨5點起床上班到晚上10點回家休息的一天,通過對朱麗、車上乘客、單位領導同事、父母等全方位地采訪,探析 “朱麗現象”的深層社會內涵。很快,“最美乘務員”成了市民對朱麗的愛稱,網絡調查、社區發帖等互動手段及時跟進,網友們深入探討面對惡行我們應該怎樣勇敢面對,表達對朱麗的欽佩和祝福。
青島新聞網關于朱麗的系列報道很快形成全國影響,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和東方衛視跟進報道了朱麗的事跡,新華網、人民網、中華網、鳳凰網、新浪、搜狐、騰訊、百度等100多家媒體轉載了本網報道。青島新聞網迅速推出了專題,從各個視角全面展示了最美乘務員朱麗的人生側面,詮釋了“最美乘務員”展現給我們的真善美的真諦,以及由此引發的深層思考。《中國最美麗女乘務員朱麗》榮獲山東新聞獎網絡新聞作品一等獎。
追蹤網絡熱點,關注草根人物
2010年,青島新聞網開創了《咱們》欄目,定位為“島城草根人物志”,寫老百姓身邊的事,樹老百姓身邊的人,著力挖掘平凡人的閃光之處,展現人性中感動我們的信念和品質,弘揚生活中蘊含的真善美。欄目以每周一期的進度,尋找普通百姓中感動我們的人和事,以小見大,展現時代光澤。
2011年,陸續發表了《劈海穿空的橋隧建設者》、《火海中救出430人的消防官兵》,《走進聯合國的二中學生》、《供熱十一年 服務零投訴的吳岱華》等獨具特色的人物深度報道。同時,發揮網絡媒體互動性強的特色,呼喚愛心,扶危濟困,救助了身患腦瘤的2歲男孩鋆鋆、患有心臟病的9歲小玉鵬等等,在網絡上不斷掀起愛心熱潮,引起中央、省市其他媒體的跟進報道。其中,《沒錢治病兄妹先后夭折 9歲玉鵬再跨生死門》,發稿后,網友為孩子捐款1.6萬元,成功幫助小玉鵬完成了手術。青島網友的無私奉獻,引起了全國網友對于青島這一愛心城市的真誠贊譽。青島新聞網《咱們》欄目獲得山東新聞獎網絡新聞二等獎。
“青島新聞網只是一個平臺,它能把如此眾多的網友凝聚在一起,把愛心放大,把力量累積,給救助善良的好心人吹響集結號,就像一把放大鏡,讓陽光聚焦于一點燃燒。”王東升說,這,正是群眾觀點在我們工作生活中扎扎實實的體現。
青島新聞網推出的膠州灣大橋建設報道
緊跟時代脈搏,把握大局方向
互聯網作為新時代最先進的信息傳播工具之一,是時代精神和社會萬象的集中體現。用好網絡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需求。青島新聞網是在全國名列前茅的地方門戶網站,日均獨立IP訪問110萬,PV值逾620萬,傳遞時代強音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2011年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青島新聞網與國資委合作,策劃推出“企業家共話十二五”系列訪談,青島新聞網通過視頻專訪、網談互動、圖文報道,深度采訪大型企業負責人在謀劃“十二五”開局之年的新思路、新做法,全景展現島城各條戰線大型企業奮發開拓、銳意圖新的風采。目前已完成董家口、青島港、華通集團、海信集團、青島銀行、飲料集團、澳柯瑪集團等企業的獨家深度專訪,匯聚專題整體推出。
為隆重紀念青島建置120周年,慶祝建黨90周年,喚起社會對島城名企與城市血脈相連的歷史記憶,青島新聞網采訪中心策劃推出了“尋找120年的120個難忘瞬間 青島建置120周年大型采風活動”,探尋民族產業自強崛起、開拓創新的輝煌歷程,青島新聞網聯手島城著名企業,邀請有關專家、網友、學生等,于6月中旬開展了“紀念青島建制120周年系列采風活動”。百余網友積極參與,通過新聞、社區、微博等多種形式交互參與,發帖2000余條,每期活動均評選出網友優秀作品獎,以生動活潑的參與形式,拉近了名企與市民的距離,喚起了市民的城市自豪感。
為紀念青島建置120周年,青島新聞網推出了“青島建置120周年老照片重拍”活動。記者走進檔案館查找代表青島發展進程的150余張歷史照片,并探尋同一位置、選擇同一角度重拍這批照片,通過新舊照片的對比,生動展現歷史風貌的滄桑變遷和社會發展的嶄新形象,喚起島城市民親切溫馨的歷史記憶。這組圖文報道通過新聞、微博、社區、專題等多種形式呈現,受到網友的熱情追捧。
聚焦膠州灣橋隧通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青島新聞網密切跟蹤、全景展現、深度開掘、重磅推出,形成最快、最全、最深、最強的傳播優勢。綜合圖文視頻報道形式,推出獨家首發、專家解讀、建設者訪談、全景航拍、工地體驗等多種形式,有聲有色地打造了橋隧通車報道制高點,形成了青島新聞網第一媒體優勢。
談到青島新聞網取得的這些成績,王東升說,這一切都是團隊齊心協力、開拓創新贏得的成果。“我是其中的一分子,我以我們新聞網這一團隊為榮。”他說。(青島新聞網記者 周琦)
????為理想而奔跑
????對眾多早報的讀者來說,“段海鷹”是早報新聞報道中最經常看到的署名之一,這個署名因經常與一些重大新聞報道聯系在一起,而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段海鷹于2003年7月份進入青島早報編輯部,在8年的采訪工作中,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采寫了大量在讀者中有影響力的稿件。特別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因在全省抗震救災宣傳報道中做出了較大貢獻,被山東省委宣傳部記三等功,次年因在青島市對口支援北川災后重建工作中表現突出,被青島市委市政府給予嘉獎獎勵。
????段海鷹善于從普通市民中發現鮮活的新聞人物,通過對他們身上優秀品質的挖掘報道,影響更多的普通讀者,提升城市品格,他們中多人被評為“感動青島”人物。比如用鞠躬的方式來勸行人遵守交通規則的王天飛,10歲就每天到家中水餃店幫著家人包餃子的“最小水餃工”盛如瑾,第一個登頂珠峰的青島小伙曲義濤,環游膠州灣的“鐵人”李勇進等等。
????談到對新聞行業的執著與責任,段海鷹說:“當初大學畢業時,為了理想選擇了這份職業。這個理想讓我的人生有了目標,有了熱愛。因為熱愛記者這份工作,所以我才能一直奔跑向前。”
????記者節的由來
????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頒布的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明確規定了“記者節”,《辦法》對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規定這樣表述:“其他各種紀念節日如二七紀念、五卅紀念、七七抗戰紀念、八一五抗戰勝利紀念、九一八紀念、護士節、教師節、記者節等,均不必放假。”但因為當時沒有確定具體日期,因此長期以來新聞從業人員一直未過記者節。
????1999年9月18日頒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再一次明確列入了記者節。2000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國記協的請示,同意將11月8日定為記者節。 11月8日也是中國記協的成立日。1937年11月8日,以范長江為首的左翼新聞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國青年記者協會,這是中國記協的前身。記者節像護士節、教師節一樣,是我國僅有的三個行業性節日之一。按照國務院的規定,記者節是一個不放假的工作節日。(記者 劉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