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個小伙子技術好,很多工地都愿意找他干。”還沒見到楊小軍,門衛劉師傅就對記者夸起了他,“稍微等一下吧,就快下來了。”由于楊小軍正在“天上”工作,記者只有在下面等他中午下班吃飯的時候才能見到他。 ????“自學成才”做了塔吊司機 ????盡管在心里做好了各種預想,但是見到楊小軍時還是讓記者大吃一驚:一身時尚休閑的打扮,頭發染成微黃色,年輕的臉上還掛著幾顆青春痘,略顯羞澀地笑著。這與記者 ????楊小軍是陜西安康人,16歲的時候就離開家鄉外出打工,來青島六年了,一直是在建筑工地工作。開始的時候是在工地上負責捆扎鋼筋,活比較累,后來跟著一個老鄉學開塔吊,隨后通過專業資格考試之后,楊小軍拿到了“塔吊駕駛證”,如愿轉行做了一名塔吊司機。 ???曾在塔吊上待一天一夜 ????如此高空作業,如何保證不會刮蹭到周圍的建筑、樹木之類的呢?難道塔吊工人都是火眼金睛不成?“眼睛好是肯定的,但是主要靠對講機和地面上的信號工聯系”,楊小軍對記者說,什么時候落、什么時候起、該用什么樣的力度和速度、運到什么地方等這些問題都是由信號工指揮。信號工就是塔吊在地面上的“眼睛”,“有時候會在樓體的另一側調運材料,塔吊司機視線受阻,一點兒都看不見,全憑指揮。” ????雖然現在楊小軍的技術早已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是在剛剛入行不久的時候,他也遇到過一次“小事故”。“當時是一個五層的工程,準備好的砂漿放在容器里,但是由于沒固定好,吊起的時候不小心滑落了,砸斷了一塊20公分厚的樓板”,現在回想起來,楊小軍似乎仍有些后怕,“幸好當時沒人,最后也只是賠了樓板的錢。”從此以后楊小軍變得更加認真、仔細。 ????除了中午一個多小時的吃飯時間,楊小軍一天都是在100多米的高空度過。“有一次曾經在塔吊上待了一天一夜呢”,楊小軍的話讓記者驚詫不已,“當時是在打混凝土,雖然對我來說不是最累的時候,但是離不開人,隔一會兒就得動一動。”就這樣,楊小軍從第一天早上6點多開工,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將近8點的時候才下班。吃飯都沒下來,別人買了吊上去的。 ????安全管理很嚴格 ????現在楊小軍每天工作的塔吊已經上升到115米了,“還得再升高兩次,最后差不多會在130多米。”就是這將近40層的高樓,在安裝升降機之前,楊小軍需要爬樓梯上去,然后通過樓體和塔吊之間的“浮橋”進到駕駛室,下來的時候再從塔吊中間的小梯子爬下來,每天如此上下兩趟。“下來的時候比較快,一次兩個階梯,一分多鐘就下來了”。說得如此輕描淡寫,但是記者看著這100多米上下垂直的梯子都心驚膽戰。“他爬的時候就跟小跑似的,一溜煙兒就下來了”,劉師傅比劃著告訴記者,“這升降機也就才裝了半個多月吧。別人要想上去,還必須得有醫院的證明,證明沒有高血壓、冠心病等,恐高癥就更不用說了。” ????“在上面還會晃呢”,楊小軍告訴記者,雖然都是和樓體固定在一起,但是刮風的時候在駕駛室還是能感覺到晃動,“有時候晃動幅度有三四十公分。”“天氣是會對施工造成影響,不過我們有嚴格規定,風力達到或者超過六級時,塔吊必須停工。”張衛星補充道。 ????100多米的高空,三個平方大小的駕駛室里冬冷夏熱,除了操作臺之外,最多只能放下一把椅子。“夏天的時候就把窗戶都打開,上面風很大,不過有時候會比較曬”,楊小軍笑著說,“冬天有取暖器,公司給配的,但還是會從窗縫里鉆進風來。” ????離工地不遠一處市場內,一碗4塊錢的刀削面就是楊小軍的午飯。“掙得不多,這里比較實惠,我經常來這兒吃”,楊小軍告訴記者,他想攢點錢,將來回老家做生意。 本報記者 薛華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