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他自稱是一個“喜歡挖掘青島話的80后小青年”。他制作的青島話詞匯表在網上發表后,不到一個月點擊量就突破10萬,并被大量轉載。而他剛開設的微博“我們都愛青島話”,受到網友熱捧,還得到了不少海外青島人的關注。有人說,他在拯救正在失傳的青島方言。 ????緣起 理科生愛研究青島方言 ????1983年出生的姜小光,是地地道道的青島人,雖然已在北 ????他告訴記者,青島公交車編號的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解釋青島公交有1、101、301、501,為啥沒有201。他還可以脈絡清晰地跟記者講,青島話是如何從即墨官話演變而來,以前的青島話發音里為啥沒有三聲……他對青島和青島方言的認識,已遠遠超出了他的年齡。姜小光將這歸結于對青島天生的熱愛、從小讀 《青島晚報》的積累以及父母對自己這項愛好的支持。 ????作為理科生,他始終沒放棄對青島方言的研究。中學時,他就開始對“大?”這個詞到底是否從德語詞演變而來進行考證。大學時,他有板有眼地研究“青罵”的來歷,并寫成論文在網上發表,還很調皮地自封了一個頭銜——“青島地區漢民族方言研究會籌備委員會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理想 不想讓青島話逐漸失傳 ????拯救青島話的想法來起源于姜小光在北京到老鄉家做客的經歷。今年10月的一天,姜小光應邀到同在北京工作的一個青島老鄉家做客。談話間,兩人突然用到青島方言“木臧趕兒”這個詞,大家當時就感慨:“咱們雖然不用青島方言中的一些詞匯,但畢竟從小聽過那些詞,還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比我們更年輕的一代人,可能連這些詞的意思都不知道了。 ”聊到這里,姜小光覺得應該為青島方言做點什么,否則青島話就慢慢“失傳”了。 ????由于常年在外地工作的緣故,姜小光深切地感受到“青島話里包含著一種凝聚力……你如果身在異鄉,就能有更深刻的體會。有一次,我走在北京街頭,聽到后面兩個人正在用青島話聊著‘蛤蜊’,我情不自禁,趕緊跟人家打招呼,大家都感覺特別親切。 ” ????成效 田字格詞卡贏十萬粉絲 ????一開始,姜小光在微博上隔三差五發一些關于青島方言的內容,每條都能得到網友回復。但他感覺到零散散地宣傳青島話很難引起大家關注。于是決定把重點放在自己最擅長的青島方言詞匯上。 ????怎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姜小光突然想到了小學時用過的語文詞匯表,一張圖配一個詞,詞的下面是解釋和例句。“這種形式不但能表達一個詞匯的意義,而且年輕人小時候都這么學語文,田字格一下就能喚起大家的回憶。 ” ????找到解決方案后,姜小光一口氣制作了30多張青島方言詞匯卡。每一張卡片,他都會花費不少心思。解釋“夜秒兒”,他拿劉若英的經典歌曲《后來》說事,“劉若英假若是青島人,就得這么唱:夜秒兒,俺總算學會了腫木去愛。 ”他希望每一張卡片都能獲得青島人年輕人認可,并喚起他們對青島的回憶。果然,他的卡片觸動了很多青島的年輕人,不少80后、90后網友看了他的卡片后紛紛稱贊:“原來青島話這么好玩! ”他發在網上的這些卡片,不到一個月點擊量居然突破了十萬。有位老青島人給他留言說:“樓主這是在拯救青島地方方言啊,功德無量。 ” ????感言 青島方言是“文化認同” ????后來,他覺得微博這種形式能更好地推廣青島話,便在新浪開設了一個叫“我們都愛青島話”的微博,喊出“做青島人,說青島話,為青島做貢獻”的口號,專門推廣青島方言。 ????“開始,我只是想梳理青島方言中的陌生詞匯,但之后我發現,它已不是保護方言這么簡單了。很多青島人在微博上留言,討論和回憶那些詞匯,好像大家被那些詞匯連在一起,找到了一種社會記憶和文化認同,尤其是看到海外青島人留言的時候。 ” ????做了一段青島話宣傳員,一開始姜小光還覺得游刃有余,漸漸地,他也開始為一個詞怎么讀、如何解釋發愁。 “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說到最后,姜小光發出了自己的感慨。隨著生活的變遷,很多青島話詞匯在消失,他很希望更多的青島人能和他一起關注青島話。(記者 周福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