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手機不離手也是一種“病” 信息時代,通訊工具給人們帶來了便捷。但個人面對大量信息,會產生一種不確定和不安全感。為了不錯過可能有價值的信息,人們逼迫自己不斷關注搜集各種信息。信息強迫癥,就是最新的都市流行病,它屬于強迫癥延伸出的一種單純性心理疾病。 一家心理衛生研究所對手機人群的調查顯示,50%以上的人有“手機依賴癥”,很多人長期處于“待機”狀態。他們因為害怕丟掉 輕微的手機幻聽,可被認作手機疲勞綜合征,一般不影響健康,也不需要治療,只要經常更換手機鈴聲、轉移注意力、放松身心就可。如果出現持續、嚴重的幻聽,可能就是從“強迫癥狀”發展為“強迫癥”,需要主動求醫,進行心理治療,因為真正嚴重的“幻聽”屬于精神分裂癥的癥狀之一。 12.5%上班族因“強迫”遲到 一項名為《辦公室一族,你是否有強迫癥狀?》的網絡調查顯示,近三成參與者“經常強迫自己做一些非必要的事情”。而在“你認為哪個行業最容易出現強迫癥狀”中,24.6%的參與者選擇了銷售,排在其后的分別為設計、公關、人力資源、媒體等行業。 有上萬名求職者參與的“職場人遲到特別調查”顯示,40%的人表示因為“早上起不來”而遲到,30%的人是因為“磨蹭”,25.4%的人是因為“對工作不滿,積極性喪失”。而值得關注的是,12.5%的職場人表示,自己是因為有“強迫癥”而遲到。本來定好某個時間出門,也準備就緒了,但臨出門前總是產生各種帶有“自我強迫”性質的焦慮:昨晚回復的郵件是不是沒有發送出?電腦是不是關了?手機充電器是不是沒裝在包里?等等,最終因此耽誤了上班時間。 在現實的危險前,產生恐懼感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人會將危險夸大,制造出大量想象的恐懼,這也是引發強迫癥的心理原因之一。他們往往會不停地想象著自己面臨恐懼,預演的都是失敗、受傷害的情景。為了減少焦慮情緒,有強迫癥狀者,就會衍生出強迫行為,如通過反復洗手來減輕污染感,通過多次檢查電腦、手機來避免疏漏。 熬夜,似乎成了上班族的一道正常程序。除了工作加班,很多人晚睡的原因是上網,他們看視頻、到論壇溜達、購物、打游戲,不知不覺就到半夜,于是常常在自責中趕緊躺在床上。如果人們在搜集信息時高興,看完這些信息后又自責,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表現常常出現沖突,容易導致人的神經系統受傷害。 三類人最易強迫自己收集信息 第一類是極端清閑的人。極端清閑的人空余時間較多,允許他們流連網絡。 第二類是極端忙碌的人。他們多為工作所迫,工作帶來的慣性會直接導致他們離不開大量信息。尤其是一些年輕人,為職場競爭和追求時尚生活,更需要很大的信息量,不掌控信息就焦慮。有調查顯示,對都市白領來說,最大的壓力來自購房;排在第二位的是擔心工作得不到上司欣賞;第三位是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完成,恨不得自己長三頭六臂。壓力,容易給人們造成強烈的危機感。而讓自己處于忙碌狀態,記住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消息,似乎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能力的象征。有的人電腦里永遠有一張工作計劃表,一旦哪天的工作內容較少,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會通過QQ在同事那里“窺探”一下。 第三類是情感訴求強烈但是實際交往能力相對低下的人,他們只能尋找一種“替代性滿足”。掌握更多的信息,可以使他們在人際交往或者工作中獲得更多的優越感和主動權。 目前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已越來越多地介入人們的生活,如果因此產生不良感覺,可對癥下藥,比如上網時有意識縮小關注點、適當放慢生活節奏、發展新的業余愛好等,緩解信息強迫癥的癥狀。如果已經出現一些癥狀,不要在網上搜集相關信息后對號入座,更不要自我歸類為“強迫癥”、“焦慮癥”、“抑郁癥”等。到底是不是心理疾患、到了什么程度,都要由專業人士根據個體情況做評估后才能確定。 延伸閱讀 強迫癥的主要表現 強迫癥是以重復出現明知不合理但又無法擺脫的觀念意向和行為特征為表現的心理障礙。主要分為:強迫觀念、強迫意向、強迫行為: 1.常反復洗手而且洗手的時間很長,超過正常所必需; 2.有時不得不毫無理由地重復相同的內容、句子或數字好幾次; 3.覺得自己穿衣、脫衣、清洗、走路時要遵循特殊的順序; 4.常常沒有必要地檢查門窗、煤氣、錢物、文件、信件等; 5.不得不反復好幾次做某些事情,直到認為自己已經做好了為止; 6.對自己做的多數事情產生懷疑; 7.一些不愉快的想法常違背意愿進入頭腦,且不能擺脫; 8.常常設想因粗心大意或是細小的差錯而引起災難性的后果; 9.時常無原因地擔心自己患了某種疾病; 10.時常無原因地計數; 11.在某些場合,很害怕失去控制,做出尷尬的事; 12.經常遲到,因為沒有必要地花了很多時間重復做某些事情; 13.當看到刀、匕首和其他尖銳物品時,會感到心煩意亂; 14.為要完全記住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困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