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中國江蘇網1月11日訊近日,一條《68萬一炷“天價香”驚現盱眙》的熱帖盛傳網絡。帖圖是一場盛大祭陵表演,很多工作人員身著仿古服裝,扮演太子、武將、宮女等角色,當中一神秘男子正舉香祭拜。帖中注明:地點,盱眙明祖陵;“天價香”標價,68萬元。 ????1月7日,記者按圖索驥,探訪盱眙明祖陵。 ????“就是在這里舉行的,場面很宏大,很有意義。”明祖陵景區售票處工作人員指著兩側石像的神道告訴記者。記者問:“有什么特殊意義么?”工作人員嫻熟地介紹,2012年是龍年,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的龍年,新年頭炷香是明祖陵建陵600年來的第一次,意義不凡。 ????68萬元天價香被誰買去?祭香圖片中的神秘男子又是什么身份? 明祖陵景區管理處主任胡仁生的答案令人意外:“圖片中的人,就是我自己;頭炷香最后沒有賣出去。” 他解釋說,管理處在2012新年“上頭香”這個環節引入“市場化運作”,準備將善款主要用于助學。去年底發出公告后,咨詢的企業和個人很多,南京某知名酒業公司、本地一位朱姓企業家、淮安一家私立學校,都有較強意向,其中一家已經談妥了價格,并擬冠名景區貴賓停車場,但最終都沒有落實。無奈之下,景區工作人員只好自己出演了這幕“祭陵大戲”。 他認為68萬元的標價不算貴,“人家河南淮陽太昊陵祭祖大典的頭炷香,今年還賣出了118萬元!” 相比明祖陵對“頭炷香”商業價值的期許,一批較早嘗試“賣鐘聲”的名剎古寺,卻在悄然淡化“錢”字。 “今年元旦,我們這里普通入寺者都可以撞響隨緣鐘。”揚州大明寺景區工作人員介紹,自1998年起,大明寺對除夕108次鐘聲進行拍賣,最高價曾達到“一鐘10萬元”。而從2003年起,取消了拍賣鐘聲的活動,改由寺方安排社會貢獻大的各界人士在11時至0時進行撞鐘,一直至今。 揚州大學心理學何桂宏博士分析認為,面對社會壓力,人們希望通過一些方式給予自己某種心理暗示,獲得心理慰藉。燒香許愿、撞鐘祈福這一傳統習俗,因能滿足人們精神上的一些需要可以理解,但“炒作‘頭炷香’、‘第一鐘’,則從一個側面暴露了一些不良習氣,嚴重傷害了社會良俗正風”。 “讓傳統文化回歸,景區活動才能吸引更普遍的參與,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省社科院專家指出,燒香祈愿,傳達的是心中的美好愿望,而這些愿望的實現還得靠腳踏實地,靠勤奮努力,靠科學理性。一擲千金搶“頭炷香”是一種情緒性的非理性行為,希望媒體擔起社會責任,以通過輿論引導,引導社會形成崇尚科學、理性消費的風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