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諳官場定律,頭頂數個光環,原南昌市委常委、南昌縣委書記湯成奇曾在經濟開發中被稱為“成就奇跡”的人。因受賄3901萬余元,玩忽職守、濫用職權,造成國家損失2.8億多元,湯成奇最終由“經濟能人”淪為腐敗“禍首”,近日被江西省贛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死緩。 曾任9個職務受賄350余次 “經濟能人”“經濟奇才”等一系列光環始終伴隨著湯成奇的升遷之路,也讓他由一名小學老師迅速成長為江西省的明星官員。 2001年下半年,被外界譽為江西第一鎮湖坊鎮領頭人的湯成奇從郊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破格提拔為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 湯成奇上任前,這個1992年成立的工業開發區,直到2001年的10年間,引進的內外資全部加起來不超過2億美元,只開發了0.8平方公里。在湯成奇上任后的第二年,開發區宣稱,實際引進外資1.04億美元,同比增長884%,引進內資10.2億美元,增長537%。 有了這一政績光環,湯成奇的升遷也進一步加速。伴隨著湯成奇職務升遷的,還有不斷“加碼”的受賄行為。 1991年至2009年,湯成奇先后擔任南昌市郊區蛟橋鎮鎮長助理、黨委副書記,郊區湖坊鄉(后合并為湖坊鎮)黨委副書記、書記,郊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南昌市副市長、市委常委,南昌縣委書記9個職務,其間受賄次數高達350余次,平均每年近20次。受賄金額也由最初的一次1000元,上升到在與他人的共同受賄犯罪中,一次單筆收受錢款1000余萬元。 據承辦此案的檢察官透露,湯成奇在任鎮領導期間,受賄近300萬元,占其受賄總額的近8%;在任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期間,受賄3400余萬元,占其受賄總額的87%。 記者調查發現,湯成奇從第一次受賄至案發時,平均每年受賄200余萬元、平均每月受賄16萬余元、平均每天受賄5700余元。 與老部下結成受賄同盟 據記者調查,為了獲取更多的非法利益并增強受賄的隱蔽性,湯成奇等人可謂煞費苦心。在一無人員、二無技術、三無資金及經營能力的情況下,他通過成立“皮包公司”找人充當傀儡,自己則幕后操縱,最終實現權力套現。 1998年至2006年,湯成奇與老部下南昌市青山湖區湖坊鎮黨委原書記張曉華和南昌市公安局桑海分局原局長羅輝結成“受賄同盟”。三人商定由僅小學文化水平的許國文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先后成立了3家公司,湯、張、羅三人各占30%的股份,許占10%的股份。 此后,在沒有實際出資、沒有參與管理經營的情況下,湯成奇等人采取公司與其他經濟實體簽訂虛假合作合同、進行所謂“合作經營”的手段頻頻獲取“利潤”。他們以權力為“干股”,索取的“分紅”高達五成。 2003年上半年,張曉華在湯的授意下,將經開區招商大樓在招投標的消息主動告訴江西重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某,開出的條件是利潤要五五分成。在湯成奇的幫助下,周某順利中標招商大樓有關工程。 內定中標公司,再與中標公司簽訂虛假合作合同“分紅”,湯成奇等人通過一次次上演掩耳盜鈴的受賄“戲法”,在多個工程招投標中,收受建筑商賄賂財物達2350萬元(其中650萬元未遂)。 2.8億多元國資打水漂 湯成奇在擔任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等“一把手”職務期間,玩忽職守、濫用職權,造成國家損失高達2.8億多元。記者調查發現,“罪魁禍首”是湯成奇當年引以為傲的招商政績工程。 案卷顯示,當年湯成奇聲稱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中的骨干企業晶湛南昌科技有限公司和南昌富昌科技有限公司均赫然在列。2004年3月,湯成奇在對臺灣某企業的投資及生產實力沒有進行實質性考察的情況下,就代表開發區與該企業法定代表人羅某簽訂了《投資合同書》。隨后,羅某零出資成立了“空殼”公司晶湛南昌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除生產一些半導體儲存器和太陽能電池外,并沒有生產合同約定的8英寸晶圓片。湯成奇視而不見,在收受120萬元賄賂后,擅自決定由經開區以借款的形式,將建設資金1.5億元撥付給晶湛公司,致使國家遭受1.49億余元的損失。 作為稀缺資源的國有土地同樣成為湯成奇垂涎的目標。為了達到低價出讓國有土地的非法目的,湯成奇在收受賄賂后,明知國家禁止返還商住用地土地出讓金,仍先指使他人以借支等名義變相返還富昌公司土地出讓金7462萬元,繼而又擅自決定以借款形式返還晶湛公司商住用地土地出讓金60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