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憨厚的百姓拉家常,與困難的群體一起過年,到生產一線一起勞動……龍年新春,《青島日報》積極深入開展了“新春走基層”活動,把活動作為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貫徹群眾路線、堅持“三貼近”的重要體現,作為改進作風文風、提高能力素養的一次生動實踐。 ????春節期間,青島日報的記者們舍棄與家人的團聚,深入田間地頭,來到工礦企業,走進社區街道,走近尋常百姓,用火熱的心、用溫暖的筆,感受和傳遞基層群眾的欣喜和感動。 ????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三十多篇翔實、生動且極富感染力的報道產生了積極的反響,得到群眾和有關方面的歡迎和好評。在“走基層”的過程中,記者們與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得到了鍛煉、教育。 ????在此次集中采訪活動即將結束之際,本報推出此版文章,意在回顧與激勵,即回顧過去的足印,提煉獨到的體會,激勵記者牢牢地扎根大地、深入基層,寫出更多鮮活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 ????就像記者們的感言一樣:新聞“活水”在基層,我們不是在基層,就是在去往基層的路上。 腳底板下出新聞最鮮活的新聞來自基層,最生動的新聞來自基層。“新春走基層”讓很多記者體會到好新聞是用腳“寫”出來的。在活動中,記者錘煉了作風、改進了文風。記者們感到,走基層,在“三貼近”、“三深入”中采寫來的新聞最有感染力、生命力和吸引力。 ????農民工的欠薪問題一直牽動著記者的心。1月11日一大早,頂著凜冽的寒風,記者崔武來到蚌埠路上的雙山保兒村改造項目工地,當看到最后一批40名建筑工人按時足額領到了工資,在工地上興高采烈地談論著回家過年的情況時,崔武的興頭越來越濃,勁頭越來越大,干脆在工地上坐著與他們拉起了家常。 ????除夕當天,記者劉振興來到萊西水集街道派出所,與值班的基層民警們一起上街巡邏,一起幫助求助者順利回家,當晚還在派出所里與值班的民警們一起包餃子過大年。民警們都沒想到在除夕這天還會有記者跟著他們采訪一天,一個勁地夸“黨報記者真是敬業!”那一刻,劉振興說自己對新聞“三貼近”有了更深的理解:原來好新聞真的是用腳“寫”出來的! ????記者張華為采訪臺東三路清潔隊的隊員們,凌晨4點就起床,與保潔隊員一起打掃街道,親自體驗他們的苦與樂,將平凡人和平凡事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張華說,一路走來,總感覺有走不完的地方,有寫不完的新鮮事、感人事。“只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把心沉下去,把身子撲下去,好的新聞就會源源不斷。” ????體驗“抓活魚”的興奮 ????“新春走基層”讓記者不僅體驗到“抓活魚”的興奮,也經歷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 ????作為黨報新聞工作者,《青島日報》的記者們清楚自己的責任,在“新春走基層”活動中,他們的身影活躍在企業、農村、街頭、工地……“‘新春走基層’是新聞宣傳‘三貼近’的一次生動實踐,它讓我們從不同的視角,感受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給群眾生活帶來的新變化,感受到社會上的溫暖。”記者李莉莉感慨地說。 ????春節期間,記者李莉莉來到低保多殘戶柳冬梅家,看看他們準備怎么過春節。“很難想象,在城市中還有這么一貧如洗、家徒四壁的家庭。”李莉莉說,當時她就想,這樣的貧困殘疾家庭,該怎么度過這個春節?然而,柳冬梅打開一年的“民生賬簿”后,李莉莉長舒了一口氣。在這個“民生賬簿”上,詳細記錄了他們一家享受的政府的各種補貼:從物價聯動補貼到低保金,從冬季取暖補助到殘疾人生活補貼,從廉租房補貼到一次性生活補助……一年下來,各項補貼和救助金加起來有一萬多元。從柳冬梅家里出來后,李莉莉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樣一個貧困殘疾家庭,能過上安穩的生活,都是政府的各項保障機制發揮了作用,讓我在嚴冬中收獲了感動和溫暖。” ????記者楊曉星為了解外來務工人員的新年訴求,頂著大雪來到長途汽車站附近的杭州路立交橋,擠進求職的人群,與外來務工人員拉家常,談愿景。那天的氣溫降到了零下八度,她卻在露天和外來務工人員聊了一上午。“雖然拿筆的手凍得生疼,但聽到這些務工人員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我覺得這次采訪特別值。” ????在“新春走基層”活動中,記者與人民群眾在一起相處、交流,產生了很多共鳴,拉近了黨報與人民群眾的距離。記者錢卓說,在“新春走基層”活動中,當看到筆直的村村通馬路,寬闊的村前廣場,明亮整潔的新村,還有熱情地拉著他進屋的大叔時,他對這里的未來充滿了憧憬。 ????“采訪的都是普通鄉村,走近的都是普通百姓,但他們留給我的啟發卻是深刻的。深入農村一線采訪,感受基層火熱生活,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和思考,更多的是貼近生活所帶來的人生境界的升華。”記者韓光亮說。 扎根基層更深更深 ????短短一個月時間,大批編輯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寫出了30多篇文風清新、現場感強、百姓喜聞樂見的稿件。在深入基層一線的過程中,記者們采訪作風更加扎實,感情上與群眾更加貼近,語言上更能讓群眾產生共鳴。可以說,“新春走基層”活動已經從一次活動內化為青島日報記者們的共識:那就是只有親身體會,才知情深恩重,只有深入到基層,才能寫出鮮活的人物和事跡。 ????其實,早在“新春走基層”活動啟動之前,青島日報的編輯記者們就已經把基層和群眾作為情感之根、報道之根。“黨報青年記者調查”、“黨報熱線”、“讀者接待室”等欄目,架起了報紙與群眾溝通的橋梁,“黨報青年記者調查”這一欄目更是成了編輯記者訪民情、聽民聲的最直接窗口。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也一直在轟轟烈烈的進行中,記者們用火熱的心、用溫暖的筆,感受和傳遞著基層群眾的欣喜和感動。 ????“新年里看到很多普通人當上了青島日報報道的主角,他們在記者的筆下上了版面,入了鏡頭,真正讓讀者感受到了日報的報道接地氣,重民生!” “我仔細地閱讀了日報新春走基層的每一篇報道,無論是窗口單位的熱心服務,還是困難群眾開心過大年,無論是基層民警堅守崗位,還是進城務工人員對未來的期望,都讓人感懷。”一系列來自普通群眾的良好反響,是對青島日報的記者們深入基層一線最好的鼓勵和肯定,也對未來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把新聞寫在大地上,把新聞寫到群眾心坎里。為了這個目標,我們愿扎根基層更深更深。 本報記者 賈 臻 |
上一篇:轉方式調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