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報訊 昨日上午,開發區在市民文化廣場舉辦了 “2012年春季大型人力資源交流大會”,116家企業提供的5000多個就業崗位吸引了近萬名求職者參加。根據開發區勞動部門的初步統計,目前,轄區內企業的用工缺口仍有6000余人。面對招工難問題,除了勞動部門加班加點增加招聘會場次,專家還建議企業提高自身軟硬件實力予以應對。 ■現場 務工人員“挑肥揀瘦” 昨日上午,記者在開發區市民文化廣場看到,前來找工作的應聘者雖然不少,但是真正填寫招工登記表的不太多。有的應聘者還要求深入車間察看,與原來的工廠進行比較,然后作出選擇。“以前工廠選工人,如今工人選工廠,招工確實難。”一家企業的招工人員感嘆道。 濟寧的小卞在各個招聘攤位前咨詢,還不時地和身邊的男友商量,兩人看了半天也沒定下去哪個企業。“再看看吧,不著急,不想干太累的活。”21歲的小卞告訴記者,她在以前的單位每月也能掙3000多元,但是要經常上夜班,身體受不了。因此就想再出來換個輕松點的工作。“反正現在年輕,到哪個單位人家也愿意要。”小卞笑著說,她準備和男友在青島再闖蕩上四五年,如果能攢夠錢,最好做個小生意,在青島穩定下來;如果不行,就回老家安安穩穩過日子。 “今年想換一份收入高一點的工作,我們出來打工就是為了掙錢的。”老家臨沂的吳進秀說,對于他們這些外來打工者來說,企業的福利待遇是他們最關心的,因此哪個企業給的待遇高,就會到哪個企業去工作。 ■犯愁 企業招聘人員壓力大 “現在90后的農民工流動性特別大,有的實習期還沒過,說走就走了。”開發區一家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薛女士說,年后的招聘會她每場都去參加,宣傳單發出去了幾千份,但真正最后留下的員工不足20人,和百余人的用工缺口還差不少。 “企業年后又接到了大量訂單,為了招到工人,已經將試用期的工資也調整到2000元以上,但報名的人還是非常少。領導已經給我下了招20名以上技術人員的‘死命令’,招不到的話還要扣我的工資。”另一家企業負責招聘工作的張女士坦言她的壓力非常大,只能不停地趕招聘會,希望能盡量多地招到工人。 ■措施 招工難倒逼企業多留人 記者了解到,在這場難以避免的“勞動力爭奪戰”中,用人單位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節后大大小小十多場招聘會,加薪水、包吃住已經成為不少單位的留人之道,也有不少單位另辟蹊徑,確保底薪、分工合作、提供晉升空間等,還有的則大打感情牌,以情留人,以企業文化留人。 “由于近兩年招工難,公司為了留住員工,提高薪資待遇,增加員工的福利,留住了近九成員工。”青島海新達國際運輸服務有限公司黃島分公司人力資源主管李女士說,企業實行工齡補貼,在單位工作時間越長,工齡補貼就越高,上不封頂。公司還在年前改造了員工宿舍,給員工配置夫妻房、洗澡間等,還定期舉辦卡拉OK大賽等豐富員工業余生活。 ■支招 企業留住心才能留住人 經開發區勞動部門初步統計,目前轄區內企業缺工人數由春節前的3萬人減少到6000余人,由于新投產項目、企業新接訂單等因素,部分企業缺工情況在短時間內仍將存在。 “招工難的本質,不是人少活多,而是人和活沒有匹配起來。”開發區就業中心副主任曲立磊認為,勞動者在收入、待遇、企業文化上的期許,和企業所能提供的實際之間的差距,是導致“不能匹配”的一個關鍵。企業要留人,要舍得真金白銀,更需“投資感情”,物質與精神雙管齊下,才能緩解招工難。“給老員工一些福利待遇,給新員工一個提升平臺,還要有一個好的企業文化。”曲立磊說,企業可以從經營理念、價值觀念、團隊意識、企業形象等方面入手構建相應的企業文化,讓員工有歸屬感。當然,最好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讓員工視企業如“家”。 曲立磊表示,面對招工難,企業更應該考慮如何通過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提高機械化程度和勞動效率,來實現轉型升級。(記者 劉海龍 通訊員 孫廣波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