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春芳委員在全國政協醫衛聯組討論會上發言。(閻彤 攝)
委員揭底藥價虛高10大因素
建議設立由國務院直接領導的藥品定價、核價、審批一體化綜合評審委員會
藥品價格在治療費用中已占到30%至50%,國家先后28次降低了藥價,但藥價為什么還這么高呢?在今天上午的全國政協醫衛聯組討論會上,解放軍第150醫院院長高春芳委員細數了藥價虛高10大原因。
一是定價虛高。以顆粒霉素注射液為例,出廠價0.6元,在北京市的醫院終端價是12.6元,中間利潤達到2000%。
二是藥品規格混亂。如以前生產的亞葉酸鈣,生產企業有29個,劑型有3個,規格達12個,該藥有17個商品的名字。按理說,同類藥市場價應該差不多,但最低價3.95元,而最高價達199元一支。
三是藥價不公開。藥品價格包括成本價、出廠價、批發價、招標價、政府指導價、醫院采購價、零售價七個環節,每個環節的藥品定價都不公開,往往出現要么藥品價格高于市場價的幾倍、幾十倍,或者為了進入市場,拼價格,低到不足成本價。比如抗生素類的頭孢曲通鈉,最高的120元一支,最低的只有6元一支。
四是沒有藥品加價的限制制度。如有一種藥出廠價15.5元,投標指導價136元,層層加價后達213元,中間暴利達1300%。
五是藥品市場流通管理不合理,不規范。藥品從廠家到患者手中,要經過藥廠、經銷商、政府、醫院、患者五個環節。關鍵在于藥廠、經銷商真正拿到的價格不公開,政府不掌握。因此,所謂的陽光招標、政府采購,實際上是政府與藥廠經銷商之間隔著口袋買貓的生意。現在的政策都是治標不治本的現象。
六是藥品監察體制不健全,假藥、劣藥現象時有發生。比如前一段發生的一種治白血病的藥在生產環節中,因為多種藥在藥廠擠在一個操作平臺上,造成了混藥造成的惡性傷害事件。
七是進口藥品藥價過高。據統計,現在進口藥占到了國內市場的一半以上。其實很多洋藥原料都是中國制造,比如一家日本藥廠在中國獨資生產制藥,原料全部來自中國一家名企業,中國生產,中國包裝,價格卻高于中國同類藥的四到五倍。
八是藥品定價和監管有不力之處。我國藥品制定了政府藥品定價和指導價,但是在定價過程中,受到審查生產成本限制,有時政府定價比市場價還高。此外,有些藥品在國家強制降價后,廠家在劑量上,成分上改裝、包裝,變相提價。
九是傳統的、實用的、有效的藥品開發緩慢。傳統使用的有效藥價格比較低,藥廠和醫院利潤比較小,造成很多傳統藥品流失,新的產品開發不出來。
十是原廠新藥開發比較少。因為新藥研發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但我國的機制不健全,缺少新藥開發的保護。
高春芳委員建議,應設立由國務院直接領導的藥品定價、核價、審批一體化的綜合評審委員會,改變目前由發改委定價,由藥品監督局拼裝等眾多環節,這樣更有利于中央政府對藥品的垂直管理和監督使用。公開藥品出廠價。首先采取加價最高限價制度。其次對藥品生產核算定期公開,采用公開聽證的制度,供社會監督。取消招標中由藥廠代理商與政府談判的環節,采用價格公開,合理加價方式進入市場。定價應有法律程序,應有法律追究藥品重大責任當事人。國家要加大自主產業藥品研發的投入。完善藥物制度,指定廠家定點生產,政府定價,保證百姓合理安全使用藥物。(記者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