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會管理創新實踐中,八大關街道辦事處注重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先后培育和發展了以“六聯六建”促進會為代表的組織型社會組織,以“幫到家”社區服務中心為代表的服務型社會組織,以新市民之家、馨海綠洲工作室為代表的關愛型社會組織,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社會的能力,提升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為建設宜業宜居幸福市南先行區創造更加良好的社會條件。 ????一、培育服務型社會組織,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促公共服務管理品牌化。一是創新服務模式。創建“幫到家”服務品牌,在街道、社區、片區分別成立服務中心、工作站和服務點,吸納管區31家社會組織、養老機構、企事業單位、志愿者組織成立社區服務組織聯合會,推出家政、保健、信息等14個服務項目,開展送理發、送洗衣、送蛋糕、送保險、送健康和送關愛“六送”服務系列活動,建立“政府主導、民間運作、低償服務”社區服務管理新模式。二是夯實服務陣地。在太平角等4個社區高標準規劃建成集管理、文化、醫療功能為一體、以度假服務、親情幫扶、科普教育為特色的1000平米社區中心,滿足居民多樣化、個性化和多層次的需求,使之真正成為黨員群眾活動之家、為民便民服務平臺、居民素質提升基地。三是壯大服務隊伍。建立由12支黨員服務團、26支社區服務隊伍、28個社區服務機構、32家聯辦單位、250多名專業服務人員、600多名黨員服務志愿者組成的服務隊伍,妥善解決紅島支路7號筒子樓改造和福山支路7號6戶居民因平改坡歷史遺留的難題等各類群眾需求1836件,提高了居民的宜居幸福指數。 ????二、培育關愛型社會組織,變剛性管制為柔性關愛,促特殊人群管理人性化。推行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同宣傳、同服務、同獎勵、同救助”的“四同”標準,對流動人口全面推行“三證一卡”管理模式,解決流動人口辦理居民身份證等實際困難,促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探索實行“一顆紅心講政治,一顆誠心正思想,一顆愛心暖生活”的“三顆心工作法”,加強對刑釋解教和兩勞釋放人員的管理。充分利用新市民之家平臺優勢,組織管區32家用工單位成立誠信協會,建立企業空缺崗位、用工標準、薪酬待遇、勞動保障等信息臺賬,設立外來務工人員接待站,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求職服務,最大限度保證外來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成立關心下一代普法先進課堂,在全市首次在社區引進心理干預,在太平角社區成立青島馨海綠洲心理工作室,設立社區青蘋果樂園項目,開展“大手拉小手”系列幫扶活動,加強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充分發揮海潮合唱團、辣妹子舞蹈隊等25支社區文體社會組織在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參與和諧社區建設積極性的作用,為管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培育組織型社會組織,變政府獨奏為社會合唱,促管理機制聯動化。聯合北艦、北航、濟軍一療、黃海飯店、青島療養院等多家管區單位成立以“經濟建設聯抓、思想政治工作聯做、社會治安聯防、社區建設聯辦、城區環境聯建、計劃生育聯管”為主要內容的“六聯六建”促進會,共同完成創城迎奧、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社區中心建設等重點任務,合力共建雙擁一條街和慈善超市,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在東海國際大廈成立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綜治協會,實行治安防范法人代表責任制,完善企業聯合平臺模式,探索社會組織社會管理新途徑。在前海一線設立八大關海域綜治工作中心,在食品安全領域成立工作站,聘請聯絡員、監督員、信息員、協管員,建立起“一站四員”的食品安全管理新模式,優化重點領域社會管理新環境。堅持以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廣泛發動群眾,深入開展“大走訪大排查大化解”活動,集中走訪摸排矛盾糾紛和信訪隱患,分類登記造冊,逐案梳理分析,研究解決方案,加強社會矛盾源頭預防化解,完善治安防控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