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農二代,路在何方?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我是做‘鴨’的。”今年1月的一天,剛剛坐上開往湛江的長途客車,身邊座位的一個青年男子就向我作自我介紹。他大聲地說著他從事的職業,還一臉自豪,全然無視周圍的人……見他神情這樣平靜、表露這樣大膽,我十分驚詫。隨后的幾個月,我經常與他聊QQ,并走入他工作的場所。
小關雖然從農村老家來到廣州已經快6年了,但他在大城市中仍過著既混沌又艱難的生活,成為城市中的邊緣人。但他對這些全然不覺,也沒有改變的決心,對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甚至看不到希望,只求走一步算一步。
事實上,小關的經歷只是當今中國千千萬萬“農二代”的一個縮影。據統計,去年外出農民工1.5億多人。其中“農二代”大約占60%,總數約1億,而且呈擴大趨勢。小關的父親幾年前也曾常年在珠三角城市的建筑工地打拼,如同絕大多數的第一代農民工一樣,老老實實地在最臟、最累、最“沒出息”的工作崗位上工作,省吃儉用,攢錢往家里寄,艱辛地把小關姐弟們養大。如今,已年邁的父親不得已只能棄城返鄉,一貫勤勞的他返鄉后也閑不下來,總惦記著家里的那幾畝田。因為對于他們那一代人來說,農村和土地是他們的根,他們不愿拋棄這些。他們的后代雖然有短暫的農村生活經歷,但很多人讀完初中就懷著對城市的憧憬出去打拼,期望過上城市的生活。
當夢想遇見現實,留給“農二代”們的更多是掙扎。知識水平普遍不高的他們,住在破舊的出租屋,為能在城市里站穩腳跟而苦苦摸索。他們并不像他們的父輩一樣,什么臟、苦、累的活都愿意做,而是希望能有高薪、自由、輕松的工作。同時,他們雖然仍舊戴著“農民”的帽子,但這頂“帽子”下面的人已經不再是10年、20年前的那些人的思想觀念和情趣愛好了。他們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上網、夜宵、卡拉OK是他們生活的重要內容,這甚至會惹來他們的父輩們異樣的眼神,指責他們不顧家、花錢大手大腳。“農二代”們大多是剛剛從學校直接進入城市打工,沒有吃苦耐勞的思想準備,過分追求較好的生活,勤儉節約的品格逐漸淡化。在接受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他們也受到了一些不良風氣和固有陋習的影響,甚至像小關這樣走向傳統道德認為的“墮落”領域。但在社會整體道德下滑今天,他們并無絲絲羞愧,反而認為這些是新潮、開放、勇氣的體現,因而洋洋得意。
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斷消解著他們對家鄉存有的情感認同和社會記憶,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也使他們漸漸不再適應農村的生活方式。像小關這樣的“農二代”們完全沒有退路,他們真正成了既融不進城,也回不了鄉的“邊緣人”。因此,對他們而言,走一步看一步、得過且過的心態相當盛行。他們對未來的渴望超過他們的父輩們,對未來的人生軌道或許也有一定的規劃,但是往往因為喜歡享受,總是離自己的預期目標很遠,他們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哪里。
“農二代”,路在何方?帶著這個疑問,我走出金碧輝煌的夜總會。(記者 王偉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