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島有中國東部“霧都”的稱號,平均一年有56個“霧日”。這讓島城的夏天變得涼爽愜意,但有時也會給膠州灣大橋正常交通添上麻煩。昨天早上,我市出現的大霧天氣一度阻斷了膠州灣大橋的交通,大橋自早上5時30分就開始封閉,一直到8時10分左右才重新開放。記者從膠州灣交警大隊了解到,自2011年6月30日開通以來,至今膠州灣大橋已經因霧封閉十余次。如今,島城又到了霧季,霧天成了大橋通行的一塊“心病”。 膠州灣大橋昨“墮”云霧里 昨天早上我市出現大霧天氣,市區部分路段的能見度不足百米。市民崔先生在早上6時許給本報讀者熱線82860085打來電話,詢問膠州灣大橋是否封閉。“我要到萊蕪去,需要通過膠州灣大橋上青蘭高速,以前一起霧大橋就封閉,不知道今天封了沒有,要是封了的話我就走膠州灣隧道。”崔先生說,有一次他從海爾路上了膠州灣大橋的引橋,但到了收費口卻發現大橋因為大霧封閉了,害得他只好繞道行駛。 記者從膠州灣高速公路管理處了解到,膠州灣大橋因能見度過低在早晨5時30分封閉,直至上午8時10分才解封。 “解除封閉后大橋上的能見度還是比較低,我們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加大了警力投入,大隊除了留守值班人員外,其他民警全都到大橋上執勤,通過閃爍警燈、喊話巡邏提示車輛注意減速行駛。 ”膠州灣交警大隊二中隊的隊長王杰鵬說。 開通9個月封閉十多次 膠州灣大橋自去年6月30日開通,至今已有9個半月的時間。記者查詢記錄發現,在這短短的九個多月里,大橋因霧天封閉了十余次,每次封閉的時間跨度各不相同,最長的一次是封閉了六個小時,其他一般是封閉三個小時。 據了解,膠州灣大橋的平均日通行量約為一萬輛,而每次封閉的時間一般是在早高峰期間,處于一天中車流量最大的時間段,據交警部門估計,每次封閉,都會有3000部左右的車輛通行受到影響。 市民曾建議設“防護罩” “膠州灣大橋其實更適合被定義為一座景觀橋,跟隧道相比,它受天氣的影響太厲害了,我建議在大橋上設個防護罩,施工也不麻煩,這樣就能把大橋變成一座空中隧道了。 ”從事設計裝修行業的祝先生在大橋開通后曾提過這種建議,而且已經不是第一個提到這種建議的熱心市民了。 祝先生說,在橋的兩側用輕鋼橢圓形龍骨加蓋一個橢圓形框架,在龍骨的下部安裝透明瓦,每隔10米裝自然軸流風機,就可以保證膠州灣大橋在大霧天氣也能暢行無阻。從建設成本考慮,他認為相對建橋來說,加蓋的成本也不會很大。對此,膠州灣大橋管理處的相關負責人說,這種想法他們也了解過,但經過論證是行不通的,如果遇到大風大雨甚至是臺風等惡劣天氣,這種防護罩本身就是個安全隱患,屆時膠州灣大橋還是會關閉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事故。 欄桿上設霧燈引導車輛 膠州灣大橋有無應對大霧天氣的措施呢?記者從膠州灣大橋管理處了解到,膠州灣大橋上的防霧措施在全球都可以說是比較先進的。其中措施之一就是在護欄上安裝霧燈。 “大橋開通后,受大霧影響較大。去年10月份我們在大橋兩側護欄上每隔50米就安裝一個霧燈,可以在霧天提醒駕駛員注意保持行車方向和車距。 ”膠州灣大橋管理處的相關負責人說,這是大橋最主要的一個防霧措施,在全世界范圍內也是獨有的。在大橋設計之初,全球范圍內的大橋都曾被拿來作為經驗吸納,但在防霧方面,全球范圍內還沒有更好的經驗可供借鑒。 除了欄桿上的霧燈,大橋兩側的路燈也會在大霧天氣開啟,同樣能對來往車輛起到提示和引導的作用。 昨天記者上大橋走了一圈,在50公里處能見度不足百米,但在兩側霧燈的引導下,汽車行駛狀況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相對而言路況比沒有霧燈引導時更加清楚,通過后視鏡記者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周圍的交通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