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所有的基金還在匯豐銀行,到底該如何解決,我很無奈。面對匯豐這么強大的企業,我們投資者還能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我想對國內其他投資者說,不要盲目崇拜洋品牌”。杭州的嚴先生(化名)在花1000萬元購買匯豐銀行的QDII理財產品近五年之后,僅剩下500萬元左右,不由跟記者感嘆。嚴先生為何會如此感嘆?究竟他對匯豐銀行的理財有哪些不滿?嚴先生向中國經濟網記者道出了苦水。
????記者聯系匯豐銀行企業傳訊部采訪理財產品虧損情況,匯豐表示,由于涉及客戶交易信息,基于保密責任,匯豐無法披露任何客戶的相關資料。需要強調的是,匯豐一貫秉承客戶至上的服務精神,并遵循各項監管和法規要求,對服務流程亦建立了嚴格的內控體系。 ????看中匯豐收益回報買理財產品 ????嚴先生告訴記者,他是在2007年9月購買了匯豐銀行杭州分行兩款理財產品的,產品名稱分別為QDII----匯豐中國股票基金、霸菱香港中國基金。當初在購買此理財產品前,匯豐銀行給他做了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評估取向為平衡型,適合購買風險等級為2級至3級,屬低至中度風險理財產品。 ????在購買以上兩款理財產品時,匯豐給他看了這兩款產品的歷史表現,非常優秀,并明確表示此產品為中度風險,風險等級為3級。在嚴先生給記者提供的當年(2007年)購買產品資料來看,這兩款產品的收益還是很不錯的,匯豐中國股票基金前5年累計回報(按美元計算)為329.9%,霸菱香港中國基金達到414.2%。 ????最終,出于對洋品牌的信任,嚴先生打算購買這兩款產品。 ????虧損原因:匯率變化,基金公司運作能力,產品設計 ????記者在匯豐銀行網站查閱這兩款產品時發現,最近5年(至2012年1月31日)匯豐中國股票基金的累積回報(按美元計算)為5.6%。其中2007年至2011年每年的回報分別為55.4%、-53.8%、57.1%、0.9%和-20.4%,今年1月份的投資回報為10.8%。霸菱香港中國基金最近5年(至2012年3月31日)的累積回報為10.0%。2007年至2011年每年的回報分別為76.8%、-54.2%、 64.2%、2.1%和-19.5%,今年頭三個月回報率為7.4%。由于嚴先生是2007年下半年買的基金產品,當時股市正處于歷史高位,因此損失也更大。但即使這樣,凈值被腰斬也令人意外。 ????嚴先生的1000萬本金到現在只有500萬元左右,嚴先生表示,目前他所有的基金都還在匯豐銀行,接下來到底該如何解決,他也很無奈。 ????虧損的原因究竟是由哪些方面造成的?嚴先生認為,一個是匯率的變化,再一個是基金公司運作能力,面對市場波動的變化,匯豐與基金公司沒有快速應變能力及風險控制手段。還有就是產品設計的問題。嚴先生認為,此產品在運作過程中風險100%是客戶的,銀行和基金公司沒有任何風險。針對這種產品設計,客戶虧到清倉也不會觸及到匯豐的神經。 ????客戶提出四大疑問尚未得到匯豐銀行答復 ????嚴先生告訴記者,他曾在2011年底找過匯豐銀行杭州分行的沈副行長,想與其進行溝通,就以下問題希望給予答復: ????問題一:在購買這兩款產品時有明示此產品是風險等級3級的中度風險產品,為什么他買了以后會變成風險等級為4的中度至高度風險產品了? ????問題二:經過5年中長期的投入,通過專業基金公司及匯豐理財團隊的運作下,為什么還有那么大的虧損額度? ????問題三:5年來客戶一直在虧損,而基金公司每年還是從理財賬戶中抽取管理費,這種做法是否合理?基金公司和匯豐銀行如何來承擔相應的理財虧損責任? ????問題四:對于后續的風險控制匯豐有何措施?如何通過匯豐理財團隊運作好余下本金的回報潛力? ????嚴先生告訴記者,在把產品的風險等級調整到4級時,匯豐銀行沒有跟他進行溝通,也沒有告知他。此外,嚴先生認為,面對市場風險,匯豐的專業理財團隊沒有任何抗風險能力和措施,根本沒有體現出專業的資產管理水平。沒有幫助客戶減少損失,匯豐沒有盡到相應的社會責任。 ????關于以上的四個問題,嚴先生無奈地跟記者說:“很遺憾,到目前為止我都沒有收到匯豐的正式答復。” ????匯豐銀行理財頻坑客戶傷了客戶的錢包 ????近年客戶購買匯豐銀行理財產品的虧損事件至少有五起,客戶虧損多則達千萬,有的人甚至已債臺高筑。 ????除了上述杭州嚴先生的事件外,此外還有,2007年10月,金亮請匯豐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幫忙推薦股票,3個月后,其賬戶里的120萬美金、60萬港幣化為泡影,還倒欠銀行23萬港元,因為他買的根本不是打折股票,而是高風險的金融衍生產品FA;2008年11月報道,北京儲戶方先生將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北京燕莎中心支行告上法庭,理由是自己明明辦的是存款,結果變成了雙利存款,導致一個月損失了30多萬元;2008年7月,任小姐到匯豐銀行廣州分行咨詢業務時,一位李姓經理跟她說澳幣走勢好,結果3個月后,不但沒賺還虧了5萬元;2008年7月22日,甘女士投入匯豐銀行42萬余元港幣做“雙利存款”,一周之后財產“縮水”了近10萬港元。 ????專家: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 ????“外資行理財產品不靠譜”的激憤近期愈演愈烈,比如近期的渣打銀行VS宋文洲的“戰爭”。有網友表示,此事銀監會應介入調查給予公開處置。若渣打無恥,建議暫停其中國理財業務資格,取消其高管從業資格。 ????此外,最近被曝出的幾項外資行理財產品大部分是在三到五年前購買的、掛鉤國外股票或外匯等方面的理財產品,也就是說,這些理財產品多數經歷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 ????因為負收益跌落神壇的部分外資行理財產品為什么背上“割肉機”的罵名呢?興業銀行(13.66,-0.13,-0.94%)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微博)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個中間恐怕雙方都有責任,一方面,銀行是不是盡到了充分的風險提示和解釋的義務。第二,就是客戶在選擇購買這些理財產品的時候,是不是選擇了自己可以理解與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但很多時候,很多人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都樂于關注它的收益,而忘掉了它的風險。所以這個并不是說外資銀行天然的就是割肉機,而最重要的是要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 ????是什么造就了外資銀行的傲慢? ????當記者問起上述的匯豐銀行客戶嚴先生接下來會如何處理他的這兩款產品時,嚴先生對記者表示:“我也很無奈,面對匯豐這么強大的企業,我們投資者還能有什么更好的想法?” ????外資銀行有什么底氣敢在異國他鄉如此傲慢?仔細思索,不難發現,實際上是中國的市場環境給了他們傲慢的機會。一來中國消費者的“崇洋媚外”心理使他們過于倚重外資銀行,相信投入大于回報,而實際上,外資銀行或者說所有外企都有“南橘北枳”的通病,他們對本國客戶和中國客戶實行“雙重標準”,卻享受“超國民待遇”;二則中國的市場監管相對不足,外企在中國的違法成本遠遠低于其守法成本。 ????這些造就了他們的傲慢無禮,若沒有妥善的措施加以改進,中國消費者的維權之路恐怕還很長。(記者 華青劍) |